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是古老的祭祀仪式。而方相氏是古傩仪中的重要神祗,是最早的驱傩之神。其演变历经春秋、汉唐至元明清时期。历代注疏家对方相氏的形象进行了解注。阐释方相氏在历代注疏家视域中的原型流变对于研究傩戏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南婷 《九江师专学报》2010,(2):124-125,128
傩舞作为傩文化中古典舞蹈与彩绘艺术的结晶,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傩舞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很好的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中来,必将是傩舞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里面包含着诸多的文化艺术,傩舞音乐文化艺术正如这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傩舞音乐文化表现了古代人对神秘力量的一种征服,株潭镇的傩舞音乐文化有着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巧妙的把艺术的特点和文化底蕴结合在一起.这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为我国民俗艺术的发展又增加了更多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傩源自上古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抗争,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福建泰宁大源村至今留存着传承千年的“古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大源傩舞也在发生着流变。其流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蹈主体符号的流变、时间与空间依附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嬗变。探寻其流变轨迹可更好地了解泰宁傩舞的发展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傩是多元文化的承载体,研究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素有福建"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留农耕文化特质、具有原生性文化意味以及蕴含多元宗教文化色彩。其文化内涵凸显大源傩舞作为地方性民间舞蹈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应更好地进行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江西傩舞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散落在赣鄱大地的各个角落,各地区都有不同风格的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傩舞。高师舞蹈教学肩负着教育传承以及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重任,江西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文化传承、保护以及推动高师民间舞蹈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金瓶梅》人物中,孟玉楼有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意义。作品赋予她另类的特质,并通过对这个人物命运的展示及形象的刻划,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内涵及人物塑造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的概念和巫傩文化进行了解说与分析,并从套路武术源于巫术、武术用鼓源出巫术等方面阐述了武术与巫傩的渊源关系。认为武术与巫傩有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研究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傩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是早期人类狩猎运动的产物。从文化的产生与人类功利的辩证关系来看,傩从产生之初发展到傩文化体系的众多形态,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里。探寻傩的起源乃至傩的整个历史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揭示傩的本质、研究傩的文化价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遵义湄潭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现象,傩夹戏广泛地存在于祈福禳灾活动之中,即正坛法事中插入的分角色表演的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同时又与傩祭密切相关的仪式表演,是介乎于傩仪与傩戏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从单一的驱鬼敬神向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民艺活动的转变,对之进行考察,可看出傩向戏过度的演变形态.  相似文献   

12.
邱艳 《华章》2010,(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本文对"万载开口傩"的历史发展做了初步的探求.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一些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计划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建设重复浪费、效果不明显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建设的系统意识、整体意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引入形象识别系统已经迫在眉踺。本文从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内涵入手,阐释了校园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苏幕遮和傩舞同属于原始宗教衍生出来的文化艺术,两者虽非处于同一区域,也非同一时期发生,最终的命运更是大相径庭。然而,由于人类思维模式的趋同性,两者的表演方式及其功能和价值取向有相似之处。文章从苏幕遮与傩舞的起源入手,依据它们的分布区域、类型与功能等方面来进一步辨析两者艺术文化异同,并且以可靠的文献史料和田野实证材料进行论证。对于已消失的苏幕遮,如何从蛛丝马迹中甄辨其符号语言。而傩舞文化,又如何进行当前语境中去解读其蕴意这才是文化研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在其传承的过程之中,不免会因为时间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发展等更多的原因,导致其文化的传播遭受阻碍。婺源的傩舞作为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着极高的传承价值,但是因为其文化缺乏知名度以及担心对其保护不利,就使得一系列的问题存在不能够将其推广起来,并且其傩音乐也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瑰宝而存在。本文针对婺源傩舞的文化生态以及其音乐历史的传承进行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对民众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深层次和潜移默化的,于无形中塑造着历代世人的行为方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文化品类中占据重要位置。傩文化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有丰富的内涵,有着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等价值,以包容随和的亲和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仍旧发挥着多种社会功能,对消解民众的焦虑情绪、净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弘扬社会主义传统道德、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傩(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农村。江西的傩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分布在南丰、乐安、萍乡等地的傩舞、傩庙、傩轿、傩面具、傩符、傩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厚为世人所瞩目。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舞是江西傩文化中的佼佼者,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保留了"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古老的仪式。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最后的也是最合时的大思想家,他在《和氏》一中,塑造了满怀一腔热血给楚王献宝,却被冤枉,被迫害的和氏。和氏这一形象,对我们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乐安傩舞是我国傩舞中的一个珍稀品种,尤其是表现动物神的东湖?滚傩神?,古朴原始,在其它傩舞中比较罕见,它的传承衍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中民间艺术的发展取向,是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