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不同,同一题材诗也千差万别,下面结合具体诗歌介绍鉴赏诗歌主旨方法。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已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知人治世与以意逆志是  相似文献   

2.
由"以意逆志"的阐释史和文学作品的解读史可以看出,"以意逆志"这一命题在为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提供方法时,却意外地为作品的多样化解读打开了方便之门。它昭示我们:"以意逆志"必须结合"知人论世",才能建构作者之志,而建构过程中时代因素与个人因素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建构结果也随之呈现出时代差异与个体差异,因而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只能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师:在古代文学批评中,"以意逆志"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虽然学术界存在不同的阐释,但今天课上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指的是:从自己的想法、感受出发,揣度诗人的情志.(投影显示:意,读者的想法;志,作者的情志;逆,迎,揣度)比如,我们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首先看到开篇四个字。(请学生)——你来读一读。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而《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批解唐诗的主体方法论即"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说。在原典中,"知人论世"是就"尚友"而论的,这说的是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及其同时代的关系;"以意逆志"这是因先秦说诗"断章取义"的缺失而发,指出读者只有调动主观因素去追寻作者的思想,才能比较准确地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6.
《读杜心解》的诗歌鉴赏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其中",以意逆志"表现为三点:以心会心,通观全篇,辩证运用注和解;"知人论世"表现为三点:关注时代背景,关注史事,注重对地志、天官、天文、名物的注释。浦氏将两种诗歌鉴赏理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了最好的诗歌批评效果。以此观照杜诗,浦氏的《读杜心解》确有不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7.
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必修课程中"阅读鉴赏"系列的课程目标,领悟其定位: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的和谐统一。借鉴于语言学习理论中重要概念"真实的交际"的提出,在本文提出"真实的阅读"概念。反思日常课堂阅读教学之"虚假",重温孟子"以意逆志"说,发掘此说与课程标准的有机关联,由此倡导"以意逆志"说,在新课标背景下实践"真实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两种主要批评范式,均由孟子提出。在鉴赏和批评文学作品时,这两种批评方法是紧密相联的,可以说"以意逆志"是以"知人论世"为基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批评方法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内涵,在文学作品鉴赏和批评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元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论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将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其诗论思想,探求诗人之"志"。  相似文献   

9.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经典建构、伦理对话是其所具有的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0.
<正>《长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这本教材对诗歌的赏析是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三个方面入手的,《长恨歌》就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因为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赋诗言志"、孔子诗教、"以意逆志"及其承传过程的阐释,揭示了我国先秦文论中的读者接受意识,对古代文论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扭转"断章取义"之风,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传记批评方法.这一批评方法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把握"作者之志"的可能性及其客现性,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阐释主体的读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蕴,作为被阐释者的创作主体只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而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则解读出了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一种情结的形成是在主体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生发出对感性世界加以观照过程中的理性思考。经过历代研究者的阐释从中找到更具普遍意义的合理内容,以意逆志也好,断章取义也好,都找到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诠释视角。由此可见,文学文本一旦被过度诠释就会面临"以意逆志"的观念传播,进而不再以文本最初的意义出发,形成了特有的大众阅读的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5.
"以意逆志"既强调了读者的"意",又强调了作者的"志",同时用"逆"字概括了一个复杂过程.为了避免主观臆断,我们要"知人论世".孟子的主张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意逆志”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方法,它源于孟子,经过东汉赵岐与北宋孙炎的丰富和发展,成熟于南宋朱熹。朱氏认为“逆”是一种复杂的等待方式,“以意逆志”既是一种诠释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以意逆志”的运用,解决了很多经注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汪涛 《课外阅读》2011,(10):294-294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要让学生结合意象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以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朱熹围绕“以意逆志”所作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经典理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个理解过程能够实在地形成,主要靠读者“以意逆志”活动所达成的思维性沟通;经典作者(文本)的原初视域在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撇置文本本意、强经就我的解读行为无法使理解真正形成;读者“以意逆志”,所获得的意义多为经典作者(文本)的原意,但有时会是新的意义。朱熹的“以意逆志”论,与其相关理论阐述和解经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孟子在纠正咸丘蒙解诗只抓住个别词句而曲解原意时,提出了一个解说诗的原则:“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这个原则被后代推崇并常常加之引用,但对“以意逆志”究竟作何解释,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分歧的焦点是在“意”字上。一说“意”指学者,即说诗者的心意,“志”是诗人志所欲之事,即作诗者的本意,“以意逆志”就是“以已之意逆诗人之志”。自  相似文献   

20.
“以意逆志”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阐释学命题,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明晰的学理特征。孟子基于对《诗经》的鉴赏与阐释,在“诗言志”与“述而不作”的基础上提出“以意逆志”这一命题,其中对读者之意与作者之志的辩证审视,以及对文学批评与鉴赏路径的探求言近旨远。“以意逆志”作为一种有效的阐释方法,在阐释过程中体现出审美经验共通性。其阐释路径是一个由共识到共鸣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以意逆志”进行阐释是必要的,但既不能忽视其本身所具有的认识论意义,也不能忽视其与孟子思想之间的联系,唯有如此才能理解“以意逆志”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