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机勃勃、不断变化的课堂,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将教学推向“动荡的漩涡”中,但只要教师顺应孩子的天性,善于倾听、善于发现,捕捉住课堂教学的“奇音”,那么这些“节外生枝”也可变成难得一见的教  相似文献   

2.
王兆香 《教师》2012,(16):72-72
开学了。今天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因为一个假期没见同学,所以感到很高兴。我走进教室,原本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我从纸袋里拿出一摞稿格纸,对孩子们说:“我们要先进行一个小测验……”教室里立即又不平静了,他们有的惊讶、紧张,也有的好奇、兴奋,转眼间情绪就爬上了一张张小脸……发下试卷几秒钟后,教室里开始安静了下来。我注意到每个学生拿到试卷后先写好了名字,脸上就变得凝重起来,接着就露出了着急的模样,迟迟不再动笔。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我们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地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案例描述】伴着上课铃声,我走进教室,这节课我准备上《影子》一课。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充满了童真童趣。我觉得这首小诗通俗易懂,学生对课文阅读感悟应该很容易,在设计教案时。我努力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5.
李季 《教书育人》2014,(8):27-27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学机智往往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是一堂课的点睛之处,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正在上《最后的玉米》一课,讲得津津有味.看样子,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人搞小动作、开小差。我十分欣慰。正是春风得意时,“嗡——”窗外飞进一只小虫,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蜜蜂!”“不是蜜蜂,蜜蜂哪有这么大?”“是马蜂!”“马蜂会蛰人的。”“哇——”安静的教室变得乱哄哄……糟了,这个不速之客非把课堂搅成一锅粥不可。它一会儿飞上天花板,一会儿飞下来,一会儿飞到这同学头顶,一会儿飞到那个同学耳边,同学们有的抱着头,  相似文献   

7.
吴懿丽 《广西教育》2013,(16):49-49
今天,我要上一节以合作为主题的习作课:让全班学生一起到黑板上合作完成一幅海底世界图,然后把合作绘画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这个创意,是受到北师大教材第五册一篇课文的启发,结合了我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需要。昨天我已经提前告诉了学生,让他们带上彩色笔。当我兴致勃勃地拿着一卷画纸走进教室,我明显感觉到了孩子们那种迫不及待的情绪,一个个小脸红彤彤的,像等待放开笼子的小鸟,雀跃欲飞。受到学生情绪的感染,我快速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课程理念下,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但预设重在课前的准备、设计,而生成重在课堂的关注和引导。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预设的作用,往往对课堂的生成视而不见或是一带而过,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并不忽视预设,其实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没有或忽视预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在重视、充分、科学预设的前提下,关注、重视、引导生成,从而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9.
林晓玲 《考试周刊》2013,(29):186-187
<正>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实现"预设"的目标。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许多教师往往非常注重课前的预设,尤其是上观摩课、公开课前,更会使出浑身解数精心编制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考虑得清清楚楚,都预设得明明白白,直至认为无懈可击方安心定稿。而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0.
朱莉珍 《教师》2011,(9):22-23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课前准备再充分,对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事件难以预料,因此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必然性。所谓“动态生成”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现在,教学的民主与开放,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并由此生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说,教材是静态的学习资源,那么课堂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则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学习资源。这种动态性资源生动鲜活,充满灵性,其特点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  相似文献   

12.
罗科元 《今日教育》2007,(3S):43-44
[教学片段一] 突然停电 放飞思维 在“十月教研月”的一堂例行公开课上。我准备了九年级《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教学内容。正当我沉浸在“角色”里激情演绎时.多媒体播放出来的图文突然从屏幕上消失——停电了。教学节奏和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戛然而停.学生面面相觑.紧随而来的是窃窃私语和拭目以待.教室里一时显得有些紧张、不安和散乱。对多媒体.我也只能“望电兴叹”.无力回天。于是我故作镇定地说:“电停了,但光明仍在.课还能上.这是上苍给我们这堂课创设的最生动的学习情景。”这句话让学生们都愣住了.纷纷竖起耳朵欲听下文。  相似文献   

13.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能写出内容新颖、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注意观察。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上,我正在教学课文《狼和小羊》。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对孩子们来说都耳熟能详,对我来说更是轻车熟路。当我们一起沉浸在绘声绘色的分角色朗读中时,突然,有个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向我质疑:“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找借口呢?”我当时一愣  相似文献   

15.
现在,教学的民主与开放,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并由此生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说,教材是静态的学习资源,那么课堂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则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学习资源。这种动态性资源生动鲜活,充满灵性,其特点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记得上学期,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过程描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成就了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教材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着力刻画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在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学生纷纷发言.  相似文献   

17.
面对校园,我陷入沉思。观察是习作的基础。这次习作,该让学生观察什么呢?当目光触到围墙旁那一排盛开的桃花时,我眼睛一亮,虽说校园里的春浓。红的似火,粉的似霞,桃花开得十分热闹。呼吸着绵绵春雨后的清新空气,我步履轻松地走进教室,布置学生课间观察。  相似文献   

18.
生机勃勃、不断变化的课堂,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将教学推向“动荡的漩涡”中,但只要教师顺应孩子的天性,善于倾听、善于发现,捕捉住课堂教学的“奇音”,那么这些“节外生枝”也可变成“  相似文献   

19.
镜头一:美丽的错误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我一边板书,一边跟学生交流。真的一心不可二用,我把第三个原因:“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错写成“一天离不开音乐”。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随即嚷道:“老师,你写错了!”我看了一下黑板,把头一扬,故作不屑一顾:“少写了一个‘也’字,也通嘛!无所谓吧?”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不同意。这时,我心中已经有了谱:“为什么呀?”这下子,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如果写‘一天离不开音乐’,就是说只有一天离不开音乐,其余的日子都可以离开音乐了。”“‘一…  相似文献   

20.
我和孩子们正沉浸在《狼和小羊》中绘声绘色的分角色朗读,突然,有个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向我质疑:"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轻而易举,为什么还要找借口呢?"我当时一愣。说真的,这篇课文我教过不下四遍,这个问题从未想过。这时,其余的孩子也缓过神来,纷纷附和着:"是啊是啊,狼想吃小羊扑上去就得了,为什么还要找三个理由呢?"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设计,课堂一时陷入热闹零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