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理解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全面完成教师的任务与职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教学实践中育人功能缺失的原因主要有:教书与育人关系的误读,奖励与惩罚的滥用,教师角色期待难以有效整合。对此,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提高以育人为价值导向的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中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难,这是大部分老师的共同体会,但相比育人来说,育人更难。从终极目的来看,“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指向。能教书不会育人,极大部分教师都处于这个层次。把满座的学生都转换成分数,用分数来定“优生”、“差生”。教师自己也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成绩,为能教出高分而沾沾自喜。会教书又会育人的教师属凤毛麟角了,占的比例不高。育人的人是把学生当“人”看的,眼里看到的是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分数。  相似文献   

3.
正今日之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四重四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分数可观但情感消极,解题快速但理解缺失,学业辛苦但素养低下,负担沉重但自信不足。数学教学的这种消极现状对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在让学生获得理想的考试分数的同时,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高职教育为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做人;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本文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缺失问题,并提出如何培养、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体力量。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和育人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教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从教书的角度来说,教师是“经师”,从育人的角度说,教师则是“人师”。 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以自己的博学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教师  相似文献   

6.
<正>高中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关键阶段。当前高中的教学评价,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筛选轻改进”“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素养”等问题。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其中强调“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手段,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意在将“综合评价”作为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掌握知识的多少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掌握学习运用新知识的本领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教育战线的严峻课题 ,也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区通过创立“中小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中心”等 ,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创造的空间和动手实践的天地。  一、创建“训练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现存的学校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结果轻过程 ,教死书、死教书、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  相似文献   

8.
传统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教学过程“重教书轻育人”。而当代教育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需求,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的协调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就在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新型高等教育,在由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向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变,由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知识本位向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传统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等观念的挑战,而且在现实中还面临着“重能力培养、轻品行养成”、“重学生成才、轻学生成人”等系列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做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这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一"基础课"教学现状1教学理念方面,重教书,轻育人,课程的育人功能一定程度上依然被忽视"。基础课"是教人做人的课程,应多些人文关怀,但在很多学生眼里它只是枯燥的"政治课"。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重教书,轻育人,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教材、教师、考试依然是课程的重点,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幸福指数等依然被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的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尽管造成难管教怪象的原因很多,但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往往重教书轻育人。因此,现阶段,重视与加强中小学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十分必要。一、加强中小学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己成共识,那么对于培养未来从事素质教育主力军的师专所面临的问题又如何呢?传统的师专,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同样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重理教轻情教,重书本轻实践不正常现象.兴国之本是教育,兴教育之本是教师,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师范院校毕业生,不仅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具备进行素质教育的多种技能,而这种技能来自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扩展化,也就是指,师范院校除了进行增设各种应用性和实用型课程的专业教育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其它综合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书育人”表述与强调的是教书为主,育人为次;教书为重,育人为轻;教书为本,育人为末; 教书为先,育人为后;教书为上,育人为下;教书为大,育人为小。这一概念与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似乎相悖。应将这一词语次序颠倒过来,即“育人教书”,因“育人”远比“教书”重要百倍。虽然仅仅是词序差异,但两种教育理念及其导致的教育效果却大相径庭。本文意在辨析两种概念之差异,呼吁教育界以“育人教书”取代“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之友》2002年第6期刊登的《“教书育人”的再认识》一文认为,“教书育人”的提法把“教书”排在前“育人”排在后,无意中加剧了重“教书”而轻“育人”倾向,因而提出要将这一传统提法改革成“育人教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样的“再认识”也未必科学。“教  相似文献   

15.
不少教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习惯戏称自己是“教书匠”。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不妥;细加推敲,其中却包含着两个明显的认识误区:第一,从教育目的来看,我们的宗旨并不仅仅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终极目标是“育人”。第二,从教育内容来看,我们也并不是仅仅用“书”来教育学生。诚然,“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但物化了的书本在很多情况下每每会显出它的“功力不济”来。  相似文献   

16.
教学改革的根本是要革除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重教轻学、重教轻导、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等弊病;实现教师从主体地位到主导地位,学生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这个客体地位到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外语教学如何才能真正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上述两个转变呢?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手段,加强情感、意志、兴趣、能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始终是关键。如果忽视了它,教学改革将搞成“为了教改而教改”的空洞形式。所以,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如何以培养学生英语非智力…  相似文献   

17.
王淦生 《今日教育》2011,(11):41-41
不少老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习惯将自己戏弥为“教书匠”。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多大的不妥;然而细加推敲,它却包含着两个明显的错误:第一,从教育目的上来看,我们的宗旨决不在于(至少不仅仅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其终极目标是“育人”;  相似文献   

18.
丁家友 《考试周刊》2011,(44):196-196
教书育人在学校教育中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词,其内涵极为丰富。"育人"是教书的目标,"教书"是育人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教书,促进育人,二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部分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割离开来,只顾教书,不管育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校教育在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重正面教育忌反面教育,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系列的“一手硬一手软”的表现特征,致使我们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急需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要引起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学校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人才选拔制度的负面影响,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以“应试”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保姆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占有较大的市场,“一刀切”、“齐步走”的育人目标更是严重制约养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发展的本义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