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对王维亦官亦隐心态从形成过程、原因、表现三方面作一探析,诗人早期充满儒家积极入全世思想。中年以后却选择了渐渐消沉,原因在于时代、家庭、精神三方面因素。其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浓郁的禅意,正是他化解或逃避内心矛盾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开出盛唐诗坛一片新境界,在这类诗作中,其"写人不见人"的技法更是被运用得非常精妙圆熟.本文试从艺术追求和处世心态两方面对此技法运用的文化成因作以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众多社会现象频繁出现。其中,官员投资工商业而列身"商贾"的亦官亦商现象较为突出与典型,给当时落后的中国经济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主要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政府振兴商务的政策导向;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国人对"商"观念的变化等。研究它、分析它对当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亦隐亦仙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现象由来已久,神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二者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精神。本文讨论两者的相通之处,指出由于这种相通,形成了神仙与隐士一体的形象,并阐述了这种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维这位亦官亦隐的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诗画成就俱高。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无我之境”表现得很充分,其诗意境深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论摩诘诗画之语,常被解作:摩诘诗入画三味,而其画则入诗三味。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八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期的第一代盛唐诗人,也是这一时期京城诗人群的核心人物,开元、天宝时期最有名望的诗人。然而后来,他却一变积极用世为高蹈遗世,从群体走向自我,以回归的方式完成了心灵的安顿和救赎。本文力图跳出常人多从山水技巧和儒释情怀来研究王维的阈限,而以其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取向为出发点,来探索这位封建士大夫的仕隐精神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8.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表现出风流儒雅的高士之风,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涤荡尘世之心,免去功名之累,澄怀静观,突显自我。一方面,隐作为仕的对立面,表现出诗人要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追求自由纯真的愿望。另一方面,隐又始终脱离不了仕,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而只能充当美学欣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其显著特点是"亦此亦彼"性一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具有生产力的某些特性;另一方面,教育又与上层建筑相联系,具有上层建筑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王维的文章没有正确的认知。本文主要针对王维的文赋创作进行探讨,帮助人们对王维本人以及其文章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不是只能看到他的诗名。  相似文献   

11.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12.
董煟《救荒活民书》的价值与历史地位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荒活民书》是南宋名臣董煟撰写的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荒政的著作,该书记述了从先秦到南宋的救荒概况。董煟提出了一系列救荒策略,列举了宋朝士大夫的救荒实例,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是中国古代荒政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诗人独特的心境改造,自然界中的云在王维山水诗中成为诗人禅思饰理籍以外化的一种对象物,它显示出了诗人那种空灵澹泊,任运无心的禅悟意蕴。  相似文献   

14.
《论语》所记孔子关于仕隐问题的言论有自相矛盾之处,这说明孔子的仕隐现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孔子早年对出仕辅政持理智态度,在经历了种神政治坎坷后,晚年的孔子已不再依据理性原则,而是从“义”的理念出发,去面对“乱世该仕该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的一生当中,做左拾遗时那段“小臣议论”的生活,是实现其政治抑负的最真实、最具体的行动,本文以《北征》为例,分析了杜甫对哥舒翰潼关败亡、唐王趄向加纥借兵平叛、马嵬兵变等重要事件的看法,展示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对国家大事的深刻见解和关切之情。以《北征》为代表的一系列诗篇之所以获得成功,与表现这些议论有直接关系。杜甫的一些议论未被唐肃宗接纳,与肃宗“黜华用实”的人才观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仕与归隐情怀在古代自传中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写照。在古代自传中,能在仕与隐中做出十分坚定的选择的传主可谓寥寥无几。在大多数传主身上,仕与隐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只是有的传主隐藏得较为成功,而有的传主则敞开心扉直抒胸臆。但正是这冲突的存在,使得古代自传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开展"菜单式"培训是公务员培训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代公务员培训出现新的特点,要求开展“菜单式”培训。“菜单式”课程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学员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二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套餐式、板块式,变成了灵活的组合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学习时间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硬性规定学习时间变成弹性学习时间,学员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相似文献   

18.
自1949年开始,“机关刊物”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期刊的主要组织形式。与1949年以前文学刊物的主要组织形式——“同人刊物”相比,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是政府意志主导下的产物。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下的“机关刊物”模式,至1955年左右始基本定型。在这个过程中,《文艺报》与《人民文学》这两份刊物奠定了“机关刊物”的基本范式。从1949—1955年间的《文艺报》与《人民文学》在办刊路线、组织架构、用稿制度等方面的沿革,可以发现“机关刊物”与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