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体育史科学研究的恢复与发展及各体育院、系体章史课程的开设,中国古代体育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不少体育院、系编印了中国古代体育史教材。这些成果,填补了自1919年郭希汾《中国体育史》出版以来近六十年间没有完整的中国古代体育史问世的空白,为今后中国古代体育史的研究与编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想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今后中国体育史研究的一些设想,对中国古代体育史的体例问题作初步的探索,希冀对今后的体育史研究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受国家体委委托,由成都体育学院主持召开的全国体育院、系通用的中国古代体育史教材编写会议于十一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成都举行。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武汉、天津、广州、哈尔滨、成都等体院的代表和上海体育科研所、北师大体育系、江苏师院体育系等单位的特邀代表共三十多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由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专门为体育学院体育系本科体育史课编写的教材。是在本院多年来试用的体育史教材的基础上,吸收各兄弟院校同类教材之长,反复修订增删而成。它与过去使用的本科体育史教材相比,无论在史料的运用上,史实的分析上,编写的体例上均有创新。全书重在对史实的叙述与评论,不作过细的引证。其具体特点是: 1.内容全而新。包罗古今中外,尽可能吸收体育史学界,特别是我院近年来的最新  相似文献   

4.
论文依据1919年以来百年间各个时期的主要体育史专著,考查了中国体育史中"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近代体育史""中国现当代体育"和"世界体育史"话语的形成与史观范式的形成演进,指出由于中国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和语境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体育史话语与研究范式,并对今天的体育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体育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和逻辑学方法,综述了国际体育史研究发展趋势,分析了当代体育史的新动向,研究着重对国内体育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近10年:我国体育史学研究有新变化、新发展和新突破;主要表现在著作、教材的出版和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学术队伍年青化;国际学术交流增多等方面.从目前我国体育史发展现状来看,体育史研究的"间歇期"基本结束,体育史新一轮研究热潮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6.
商朝是我国的第二个王朝,有关商朝的体育活动以往的体育史教材所阐述的比较笼统,本文结合夏商周断代一程的有关数据和一些历只材料,对商朝的体育史进行了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成果倍出,有不少新的突破。中国体育史研究经历了从学科复兴到向参与史学发展三个阶段。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当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合作性大部头古代体育史、民俗体育史、体育文化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区域体育史、断代体育史研究方兴未艾,趋于深入;新视野下的当代体育史、新中国体育史也引人注目。相对传统的体育史学科而言,当代体育史研究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为三个方向:打破传统史学的教条、建构新体系、更新理论方法。尤其是跨学科多元、交织的理论渗透,为体育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成田十次郎先生是日本国筑波大学体育科学部体育史研究室主任、教育学博士,早年留学德国,专攻欧洲及德国体育史。1990年曾往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科学大会,1992年4月末应中国体育史学学会邀请到广东江门市参加“东方体育国际学术研讨会”,5月初顺访成都体院体育史研究所,并参加了在该院举行的“奥林匹克研讨会暨体育史研究所建所30周年纪念会”。这是成田十次郎先生在会议上宣读的一篇论文。  相似文献   

9.
1985年5月15、16、17日下午,我院首次举行了体育史研究生硕士论文答辩会。这是自79、81两届体育史研究生毕业以来最隆重的一次答辩会。大连医学院白春育教授、北京体院谷世权副教授、四川大学李必忠副教授以及我院李季芳教授、孙仲达教授、董时恒教授、梁光桂副教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主持了这次会议。院长李宗述同志、副院长、副教授周西宽同志、学院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及教师、学生代表数百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学校体育、体育思想、红色体育、中外体育交流、武术、区域体育、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组织等方面,对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体育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从一个侧面描述中国近代体育史的研究概况,同时提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体育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国家体委委托北京体育学院主持编写的体育院系通用《体育理论》教材,将于今年9月前正式出版,这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从1977年底开始,经历了三年.1978年年中编写出了试编讲义,在部份体育院系试用;1979年举办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讨论和整理了对试编讲义的意见;1980年初,专门召开了体育理论学术座谈会和编写人员会议,讨论了教材体系,修定了教材大纲,并在试编讲义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各章教材初稿(试用本);同年4至7月召开了试用本审定稿会议,并于9月在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时期,体育史学获得了新的地位和价值。十年动乱,体育史研究搁浅。改革开放的15年,中国体育史学获得了大的发展:建立了文史工作委员会,召开了体育文史工作会议,成立了《体育文史》杂志社,收集了古今中外大量体育史料,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体育史书,目前正着手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体育史研究已形成规模。体育史学首先应为现实服务,提出与体育发展战略有关联的见解和建议;体育史学研究应注意发掘与开发,编写各种体育史读物,并对东方传统体育加以研究。可以说,世界体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当代体育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体育史,一般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近年来,由于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的逐渐深入,关于近代体育史的发展线索、发展阶段及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划段等问题,引起了体育史界的重视,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对此,我谨提出一点雏荛之见,敬请指正。一、关于“分期”与“划分阶段”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1988年5月31日至6月8日,国家体委科教司组织了委属6所体院17位专家,对我院1985年由国家体委确定的体育史、中医骨伤科、武术、艺术体操4门重点学科进行评估。评估小组通过召开师生座淡会、看课听课等方式,听取意见,搜集反映,于8日上午的评估汇报会上认为,我院重点学科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传统的学科有了进一步发展,体育史和中医骨伤科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各重点学科的教师年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术梯队基本形成,有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②教学比较扎实,教学文件齐备,都有体现自己特色的教材,也有一定的教学参考资料。近年来教学中都重视了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从体育史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缘起、发生发展的和西传,以及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在中国的起步等体育史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近10余年,我国体育史经历了从危机迷惘到理性反思的转折,新一轮的体育史研究已经初见成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体育史研究的“第一波”;从体育史学研究的客观环境来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政府机构调整合并、科研人员流失转向、新老研究人员接替不上等状况到2006年前后有一定的好转;关于我国体育史学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讨论十分活跃;在当代体育史学领域里,计量史学的运用日渐增多,优势明显,历史计量化是20世纪历史学领域出现的最显著变化之一.我国的当代体育史研究既是对传统体育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体育史学者们对当代中国体育史艰难转型的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对徐国琦教授的《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以下简称《梦》)一书进行评论,以期为体育史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梦》运用了国际史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化”和“国际化”双重脉络,探讨了中国人利用体育来寻求民族认同,改善国家命运,提高国际地位,走向国际化等问题。《梦》的内容具有延续性、扩展性、故事性、视野下移等特点,《梦》一书也有忽视历史问题复杂性的局限。从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两个角度,对比了国际史与国别史在体育史研究中的区别,国际史的史学时间具有共时性和弹性的特点,史学空间也得到了相应拓展,未来体育史研究应融合国际史与国别史的研究视野,拓宽体育史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近年来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代表作,主要包含学术专著、科研课题、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等,认真梳理出此间的重要成果. 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也有不足之处. 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还需要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研究视野等方面实施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文章对入选此次会议的部分具代表性论文进行了综述,就大会参会情况予以报告,并对当下两岸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上、下册(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著),即将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发行。人民体育出版社在《新体育》1980年第11期刊登的征订广告中说:“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