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集结部队,向驻守在闸北宝山路和八号桥的中国军队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战,淞沪战争揭开序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日淞沪战争正式发生在8月14日。一、“虹桥事件”——日本增兵上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北平、天津等华北地区,近卫文麿内阁批准日本军方提出“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的速战速决计划,日本悍然决定全面侵略中国。7月17日,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决定动员40万军队用于侵华战争,要用武力灭亡中国。8月7日,日本政府又召开四相会议,根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东京审判在庭审过程中若干焦点问题的论辨 ,及法庭对日本犯有侵略罪、战争罪、反人类罪的认定 ,阐述了日本在二战中对中国和亚洲人民犯有严重罪行的不可否认性 ,同时也分析了东京审判对战后国际法尤其战争法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长期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对日本本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能够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更加详细的阐发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深入评价日本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4.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5.
早在明治时期,日本便确立了吞灭中国的计划,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更是将此计划定为国策。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场持久的侵华战争中,日本灭亡全中国的既定国策始终未变,而仅仅是在侵华的指导思想、具体政策上作了调整,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试析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渊源和特点张西同,胡霞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了。对于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中国人民来说,惨痛的记忆或许更;于胜利的喜悦。5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曾经使中国人民陷人苦难的深渊。50年后的今天,那场战争的阴影...  相似文献   

7.
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天。58年来,中国人民忘不了8年浴血奋战的岁月。 1931年,日本法西斯强盗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拉开了日军侵华战争的序幕。由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相似文献   

8.
在举国同庆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石油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O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来自日本、俄罗斯、新西兰、英国、韩国.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集中讨论了四个问题: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经验;关于民族抗战;关于日本侵华战争与罪行;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亚洲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中日两国、亚洲乃至世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近代史上,日本侵华表现在五个方面: 1.发动和参与侵华战争:1874年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近期在中学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在讲解日本侵华战争时都少不了讲到当时国共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机会。诚然,此说并无问题,但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侵华作为日本既定国策,而20年代的中国正值北洋军阀混战后期,又有北伐战争,为何日本不在2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为此,笔者特写此文来对该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主要原因与当时日本的"币原外交"政策有关。1918年  相似文献   

11.
田雨 《历史学习》2010,(10):7-9
1931年9月,日本侵华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旨在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华战争呢?  相似文献   

12.
3500万中国人民死于日本的侵华战争,这已是铁的事实,虽然50年已经过去了,第二个、第三个50年也终将慢慢过去,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不会忘记这笔血泪仇,它永远是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中中国人民心中的一盏警灯。战争带给中国的损失是惨重的,有一种损失甚至永远无法弥补,这就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文化造成的巨大伤害。恰恰这点,没有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的学术委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副馆长,刘建业同志近年来对抗日战争中中国文化的损失情况作了详尽的调查,结论是:日本的侵华战争,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了空前的破坏,几乎摧毁了一代文明。我们不妨接近这些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战罪概念以及历史上战犯审判的回顾英国资产阶级国际法学家劳特派特认为战争罪既包括‘违反犯罪者本国法而作出的破坏国际法的行为’,也包括‘奉命并代表敌国而作出的违反战争法规的罪行。’首先,劳特派特只从犯罪形式上把上述两种罪行归入战争罪中。按照这种表面上的区分,不仅两者的界线难于划分,因为凡是违反战争法规的行为也必然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而且也没有从违反战争法规和战争惯例的具体内容加以探讨,因为实质上战争罪行都表现为行使了被禁止的作战方法和手段。其次,劳特派特又将战争罪分为四类:(一)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军国主义的领土扩张热由来已久,长期来一直贪得无厌地对邻国进行蚕食。远在甲午战争之时即强占我国台湾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侵华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九一八”事变霸占我东北地区;“一·二八”事变后更在上海附近多处驻兵;张北事件和华北事变又控制我冀察两省。当德国宣布退出世界裁军会议时,日本也宣布突破海军比率的限制,大大增加军事预算,公开地大规模扩张军备。至1937年终于爆发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八年抗战,付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从阐述日本统治阶级自明治维新后到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期间的对内对外政策着手,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覆灭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6.
渠长根 《红领巾》2005,(4):34-37
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清理日本侵华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领域,是一个深层次的方面.日本侵华思想导致了残暴的日本侵华战争,并把1945年之前的中日两国关系写实为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而且日本侵华思想也并未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销声匿迹.相反,直到战后,它还潜在地影响着中日关系,使现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态势.清理清除潜伏暗藏的日本侵华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内容,更是健康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7.
1937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极其野蛮的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的战略资源,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本文着重考察了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山西盐资源的掠夺情况。  相似文献   

18.
祝红德  张维 《历史学习》2001,(11):16-17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两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战争,另一次是全面侵华战争。将这两次侵略战争作一番比较,对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日本侵华的铁证 整整3/4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者一刻也没有放弃鲸吞中国的野心。一幅日本出版的《大东亚共荣圈》地图清楚地表明,早在本世纪初,台湾已被日本划进了自己的版图,连蒙满也被其视为殖民地了。在明治维新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和参加过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是对华战争。 在1927年7月7日结束的罪恶的“东方会议”上,日本内阁通过了其侵华全盘计划的总体设计者——首相田中义一提出的所谓“大地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英美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是英美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