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五一长假.我带小孩去餐厅吃饭,遇到一个点菜的难题:我不清楚小孩喜欢吃餐厅的哪些菜。  相似文献   

3.
高峰  了了 《出版参考》2007,(1):14-14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4.
吃龙虾     
我在小区附近开了家餐馆,水煮龙虾是我们的招牌菜,不少人都慕名而来。一天下午,从门外走进一对老年夫妇,老大爷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老太太慈眉善目。他们找好位置坐了下来,我拿着菜单请他们点菜。老大爷说:“咱们今天就吃水煮龙虾,听说这是你们餐馆的招牌菜,先来半斤。”老太太笑眯眯地对我说:“味碟里多放些醋。”  相似文献   

5.
闲话不闲听     
一次,我在一个乡机关食堂吃饭,一位熟人开玩笑地说:“怎么也没给你单炒两个菜?”另一个人马上接过话茬:“连县委书记来都吃蒜头啃凉馍呢,甭说他!”如果不介意,这话就在一阵笑声中过去了。可我当时多了个心眼,这个乡离县委住地偏远,怎么这人一张口就说到县委书记呢!况且说的有鼻子有眼。常言说,无风不起浪,这事莫非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生活十分简单,在饮食上他喜欢吃粗粮,进城后一直吃红糙米,里面还要掺上小米、黑豆或芋头。吃饭时餐桌上一般是四菜一汤,其中少不了一碟豆腐乳、一碟干辣椒。豆腐乳是用北豆腐发酵后制成的。由于工艺上有差别,豆腐乳有不同的口味,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王致和豆腐乳,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7.
讽刺幽默     
《新闻天地》2009,(9):59-59
任君选择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准备好了晚饭。“亲爱的,今晚的菜你可以选择。”妻子说。“都有些什么菜呢?”“芦笋。”妻子答。“有什么选择呢?”“你吃或是不吃?”  相似文献   

8.
饭局事故     
把吃饭当成一个严肃的问题来讨论,已经变得极为必要。每天中饭和晚饭前,我绞尽脑汁地去想三个问题:吃不吃?和谁吃?在哪儿吃?这是一个令人遐想无限却又痛苦无限的过程。倘若这三个问题不想清楚,恐怕到晚上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于是非常怀念80年代的街道食堂,一条街就一家,一说吃饭,就有不二之门,无法选择才能选择。  相似文献   

9.
昨天下午打完球后.大约6点钟.大家约好一起在西门外集合吃饭.一起选了一家位于弘基广场二楼的东北菜馆.吃的均是较为地道的东北菜.感觉不错。这是我们四人第一次聚餐.师妹老公请客.边吃边喝边聊中.得知师妹与其老公是在网上认识的.他是一位海归.自称与李登辉是校友(康奈尔大学MBA),东北人,两口子看起来不错。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党报采编人员,我们也属“公众人物”。出于联络感情等目的,有的人或单位很“乐意”请采编人员吃饭。笔者以为,面对这类邀请,我们切不可招之即去,应该学会说“不”。俗话道:“吃了人家的嘴软”。不少时候,采编人员是觉得与其相交甚厚、意气相投,加之盛情难却才去应酬的。饭局之上,彼此以朋友相称,开怀畅饮,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可这些“朋友”中有的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或是让采编人员开方便之门,使其作品见报,或是该单位有什么违法违纪之事,希望采编人员笔下留情。面对这样的吃请,拒绝才是上策。拒绝吃请,…  相似文献   

12.
蘸水昆明     
我曾带了一帮昆明朋友去一家昆明的北方菜馆吃饭,那里的菜味道以鲜美见长,可他们却嫌味道太淡,最终用蘸水把好端端的菜糟蹋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3.
件住鼓楼,最大的好处是——才不是去后海喝酒——是时常有机会受气。前几天有朋友自南来来,就近在鼓楼脚下一家餐厅吃饭,服务员年纪不一定比我们大,可表情一定够做我们的婶儿,见穷亲家来吃饭,不好不给吃。但饭菜端上桌,总没什幺好脸子。我们又厚着脸皮,申请要杯茶,  相似文献   

14.
白领     
一次旅游,有个整天穿西服的男人总和我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就像韭菜地里冒出一畦蒿子一样,虽然都是绿的,却怎么看怎么别扭。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夹了口菜说自已是白领。就这样一个西装革履的白领每次去厕所都让别桌游  相似文献   

15.
看进去     
最近老有人议论一个姓冯的厨师,当然,主要是说他的晚饭(夜宴)。比如说,他的晚饭中看不中吃啊,拿了好材料却不知道怎么用啊,吃饭时有多少人笑了多少次啊……也难怪人家冯厨师发怒,这些人是不知好歹了些,你没用心吃,没看进去,怎么能怪厨子手艺不好,没好好做呢?  相似文献   

16.
头30年,人们用胃吃饭,填满就好;后20年,人们用舌头吃饭讲究味道;近10年,人们用心吃饭,注意健康。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由此可见饮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小餐桌最能体现出大发展。从五六十年代的匆忙果腹,到票证年代的有啥吃啥、九十年代吃啥有啥,继而到今天  相似文献   

17.
再说管住嘴     
日常读报看电视,屡屡看到有关吃喝的正反面报道。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对外国客人吃饭作过一次专题报道。一位正在进餐的外国青年人,回答记者的问题说:“我们吃饭讲究实惠,想吃啥就要啥,吃多少要多少,从不浪费。”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这位老外用面包擦净盘子,还舔了一遍。又如身为国家政府首脑的德国总理科尔,尽管官高位显,然生活小节却从不马虎,吃完饭总习惯性地把盘子舔干净。据介绍,科尔舔盘子不分居家和外出,即使在社交场合  相似文献   

18.
记得1969年在初中时,有次我们到祆村参加麦收,在炎炎烈日下干了一上午,大家饥肠辘辘,好不容易盼来午饭。没想到众人在田头狼吞虎咽刚吃了几口,有一个同学失声喊道:“哎呀,还没请示汇报呢!”“饭场”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看着这时已取代老师负责管理我们的“工宣队”师傅。这位师傅狠狠地盯了那位同学一眼,说:“请示汇报了再吃吧。”于是把一枚毛主席像章放在一个小树杈上,大家只得重新列队对着主席像“请示、汇报”,然后再吃饭。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20.
名人书事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之多,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他陪送了满满一箱书稿。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口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