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研究界终结了革命文化对鲁迅的权威解释.启蒙主义使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概念来描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回避了鲁迅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诸多研究课题.1980年代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主要通过<野草>等文本呈现了鲁迅的心灵世界.对鲁迅的"中间物"思想的阐释构成了1980年代鲁迅研究历史的重要环节:鲁迅研究框架由启蒙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提出了启蒙主义无法包容的价值命题,汪晖、王晓明等研究者通过对鲁迅的阐释揭示了1980年代的认同危机,但现代主义的提问方式无法与鲁迅研究历史形成有力的对话,也无法结合中国社会变动与发展来讨论鲁迅的思想,最终现代主义以对鲁迅的否定和对价值问题的简单解决终结了1980年代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2.
作为身历“一二·一运动”的民主革命青年,王景山在20世纪40年代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遇合了鲁迅及其文学。这种独特的遇合方式形塑了他对鲁迅别样的理解,也在20世纪80年代生发出他对“爱国主义鲁迅”的系列论述。这些论述以国民革命时期投身实际斗争的鲁迅形象为轴心,突出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联动性,也试图用“民”这一媒介性的概念调和鲁迅早期“人国”思想的内在矛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景山则日益疏离专业性的鲁迅研究,而以“弘扬鲁迅精神,宣传鲁迅思想,普及鲁迅著作”为职志。但无论是倚重鲁迅资源参与的思想论战还是以广大青少年为目标的鲁迅普及教育,都浮现着早年民主革命经验悠远而绵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概述1925年5月以前鲁迅杂文写作全貌的前提下,结合鲁迅其他体裁的创作和人生遭际,探究了鲁迅自1900年代初期至1920年代中期在“杂文”写作方面几经跌宕的原由和各阶段杂文作品的形式及主题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和高校讲鲁迅杂文,走过一段弯路,碰过不少钉子。时间长了,也多少有些心得体会,写出来向同志们请教。历史·现实鲁迅杂文,大都是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历史。我们今天讲鲁迅杂文,要为当前现实斗争服务。一是历史,一是现实,这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应该尊重历史。“四人帮”利用鲁迅、歪曲鲁迅,把鲁迅当作打人的大棒,把  相似文献   

6.
小田岳夫著《鲁迅传》是世界上第一本完整的鲁迅传记。该书于1941年在日本出版后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次再版,且其各版均在内容上有所改动,可以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日关系影响下的日本鲁迅观的嬗变。随着《鲁迅传》的多次再版,其中的鲁迅形象也与日本的历史社会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林语堂等人的倡导,晚明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走上了历史舞台。鲁迅认为袁宏道提高了小说、戏曲和传奇的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是有特定的价值和地位的,同时他还认为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文人。但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得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袁宏道以及小品文的态度是不同的:五四时期的倡导,三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批评,以及同是在三十年代对小品文的希望和要求。从中我们看到鲁迅评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更从中看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态度。鲁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我们建立了科学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秋白、鲁迅,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两颗灿烂的巨星。1935年6月秋白英勇就义,巨星陨落在长汀罗汉岭下。1939年李何林说:“这损失,和一九三六年之损失了鲁迅是一样的重大!”在三十、四十年代,人们把他们称为“现代的中国”的“双壁”!五十年代,有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如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就专节讲“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一个神话已经成为经典。学术界对鲁迅的评价却始终游离于鲁迅作品之外。从20世纪20年代重在文学话语,鲁迅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批评,到30年代重在政治话语的批评以及新时期重在生命哲学的批评,都不同程度地偏执地将鲁迅误读。本文试图站在西方人文主义的立场,对几十年来的误读鲁迅进行历史反恩。颠覆鲁迅神话,回归鲁迅本身,还原一个坚守儒家思想的现代演绎而非西方人文精神的真正的鲁迅。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受包括庄子风格在内的诸子艺术成就的熏染,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反革命阴谋家、野心家江青长期以来自诩为“三十年代的进步文艺工作者”,自吹在三十年代就跟随鲁迅,保护鲁迅,只有鲁迅和她反对鼓吹卖国主义的“国防戏剧”《赛金花》.她还煞有介事地说:“在三十年代,‘四条汉子’既迫害鲁迅,也迫害我”,“我是一个王明路线的受害者.”但是,几句无耻的谎言岂能把历史篡改,“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文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创造的一种新文体,也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贡献。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究竟算不算文学作品,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尖锐分歧的问题。早在二、三十年代,有不少人就攻击鲁迅创作杂文是“投机取巧”,“容易下笔”,是“创作上的末路”等等。近年来,港台及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也不承认鲁迅杂文是文学作品,要澄清这种偏见确实不容易。其实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汪杨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02-105
鲁迅自认是历史的中间物。但是我们不能借鲁迅希望被遗忘的名义来背叛鲁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仍要借助先生的思想来救赎自己。首先,鲁迅一直强调知识分子不能放弃继续战斗和自我启蒙的双重任务。这种对世界和自我的双重绝望的挑战态度,正是90年代知识分子缺乏的。90年代精神危机的出现,使鲁迅研究再掀起热潮,知识分子应通过自己理智地体认,走出鲁迅研究的误区,不再把鲁迅镶嵌在政治分析的框架中。个体精神自由一直是鲁迅的终极价值标准。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唤醒民众的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鲁迅精神及其作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它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形成,深受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一些老学者认为:早在30年代,鲁迅作品的维文版就已在新疆出现并且在40年代开始传播。①解放后,鲁迅的作品广为传播。我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即20年  相似文献   

15.
鲁迅逝世之后,即被谓之以“民族魂”称号,为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家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内进一步扩大,“革命”的能指与所指界限日渐模糊,被统统纳入到人民内部斗争、阶级革命的范畴之中.文章通过20世纪50年代教材的选编案例、60年代兴修新墓事件、《鲁迅传》创作以及70年代《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轶文的发现,分析和揭示主流意识形态对鲁迅信仰的规定和解读,社会各界对鲁迅信仰的共识和接受.一方面,梳理出鲁迅成为国民信仰的心理机制与历史策略;另一方面,发掘出鲁迅成为国民信仰所承担的价值准绳与精神导向.在种种合力的辨识中,指出鲁迅形象构建的本质和对国民信仰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蕴含着无尽的恨与痛。天性中的恨让鲁迅在对国家的大爱里升发出对革命的希望;流血牺牲的代价与人生的苦痛相联,让鲁迅坚定了继续革命的信念;讽刺的语言和复仇的思想又对恨与痛的融合进行补充,共同奠定了这一时期鲁迅诗歌创作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9.
著名画家陶元庆20年代曾在台州中学任教,成绩斐然。在此期间,他为鲁迅画了一幅著名的肖像,并应鲁迅之邀,创作了大量的书籍封面画,和鲁迅结下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70年文学中的"鲁迅影响",大致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轨迹:毛泽东时代,"战斗者鲁迅"彰显,最大程度地影响该时期的文学创作;新时期阶段(1980年代),"启蒙者鲁迅"大放异彩,被该时期的作家所青睐并引为创作资源;后新时期阶段(1990年代之后),作家对鲁迅的接受则由点及面,各取所需,呈现出相对多元化的众声喧哗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