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清海教授《再论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载于《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一文,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作了较全面深入的论述,读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但是,对他所得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以及与此有关的某些论点,我却有不同看法,提出来求教于高教授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主体性观点认为,本体论问题过时了。他们认为本体论问题是“旧有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哲学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对立派别,它们并不代表哲学论争的永恒本质”,“在现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消失了”。他们还认为“只有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转引自《当代哲学思潮研究》,中央党校出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称呼,经过几年的讨论,原理界基本上同意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但还存在着两种对立观点:一些同志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根本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些同志认为,实践唯物主义仅仅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同一内容的不同称呼而已,辩证唯物主义比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更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哪种命名更好?至今未获解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这一角度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有两千年历史了,实践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其高级形态;在这个规定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命名为“实践唯物主义”,而绝不能称作“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还得从方法论谈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哲学上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超越,还是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了对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建立了“超越”哲学。马克思的“超越”哲学,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结合二者又高于二者的真理。这种观点认为,自恩格斯、列宁以来,人们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哲学党性原则问题,哲学界作了一些讨论.黄枬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和《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使讨论前进了一步,读后深受启发。但是,我觉得黄枬森同志关于哲学党性原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特提出来就教黄枬森同志及其他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志.  相似文献   

6.
赵又春同志在《论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见《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一期,以下简称“赵文”)一文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和认识论的实践概念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不同概念的观点,并指出过去在有关实践问题的讨论中之所以出现许多说不清的问题,正是因为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这种区分;一旦作了这种区分,许多疑难就可迎刃而解。“赵文”观点新颖,笔者读后深受启发。但仔细想来,在我们的大多数哲学教科书中,实际上已隐含着这样一种观点。众所周知,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两个并列的部分(实际上是两个在逻辑上  相似文献   

7.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8.
“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本体论”是近年来一些论者所坚持的哲学见解。为了论证这种见解,他们宣扬一种“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理论。并且认为,这种超越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早已有之。有的论者甚至断  相似文献   

9.
教育实践问题,不仅是教育科学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李克柔同志在《教育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浅谈教育实践的本质》一文(以下称“李文”),对教育实践本质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基本观点我不敢苟同。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粗浅的探究,并与李克柔同志商榷,借此就教于哲学界诸同志。一“李文”开头就很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实践观,“实践首先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人的实践作为物质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导  相似文献   

10.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刊编辑部于一九八四年二月九日,邀请本市高等学校部分《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座谈学习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座谈会由本刊主编余立同志主持。会议首先学习教育部《关于学习胡乔木同志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通知》,弄清学习胡乔木同志重要文章的目的、意义、要求和重点,讨论了学习方法,着重领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精神实质。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文章运用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实际,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论述了批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宣传、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必要性,批评了所谓社会主义异化的错误理论,对于澄清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混乱,有重要作用。正如教育部通知中所指出的那样,“这对于澄清一些文章宣传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所引起的思想混乱,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论据。同时,对于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中,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怎样运用马克思主永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辨别各种社会思潮,怎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大家认为教育部的通知是及时的,要求是明确的,是实事求是的,应当坚决贯彻。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彭崇谷同志的文章《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吗?》(以下简称《彭文》见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以后,很敬佩彭崇谷同志的那种敢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但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的问题,因此,对《彭文》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本人不敢苟同,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特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彭崇谷同志商榷。一、《彭文》以恩格斯的“对辩证的观点来说,这一切对立,……都只是相对的”为据,从而认为“完全可以得出斗争性的相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从5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争论的焦点是“意识与物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曾经告一段落,但是到了80年代,又兴起了“物质和意识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和“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是否应当包含转化”问题的争论。汪锡龄同志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涵义》的文章,认为矛盾同一性应当包含转化。林渊同志在《辽宁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14.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老而基本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哲学界曾进行过许多讨论,这对哲学的发展是很有益的。最近,有的同志对这个问题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见《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其中的一些论点,我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现谈一点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徐开来同志的《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二元论性质及其在希腊哲学中的地位》一文(以下简称徐文),读后有许多启发,但对其中的基本观点,即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一种二元论”的论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拟按徐文的逻辑线索,就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性质,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徐开来同志及哲学界其他同仁.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认识的实践原则——与汪信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汪信砚同志在1987年《哲学研究》第一期中发表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中提出的观点,我们认为:反映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并没有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宣告破产,而是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化;认识论的原则是实践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科学实践中主客体的结合和客体的对象化是认识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两个互补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王金福、李同洲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问题》一文。文中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哲学研究》发表的《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实践观只是体现客观性原则而排斥主体性原则的观点。借回答王、李二同志的机会,笔者就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19.
赫拉克利特哲学不是二元论──与徐开来同志商榷余德华徐开来同志的《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二无论性质及其在希腊哲学中的地位》①一文(以下简称徐文),读后有许多启发。但对其中的基本观点,即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一种二元论”的论点,笔者不敢苟...  相似文献   

20.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