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以……为”与“何……之为”是文言文中两种不同的反问句式,二者外形相似而语义、语法结构相异,不能混为一谈。先说“何以……为”的句式。这种句式有时可以略加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请看下面三个例句: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论语)八则》中都有“不亦……乎”的句式。对此,同册教参第44页“重点难点集释”的说明是:“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因为是习惯用法.就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必单独理解其中的‘亦’究竟是相当于连词.还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不亦惑乎’应当译为‘不是很糊涂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文言中有两种外形相似而其实很不相同的常用反问句式,就是“何以……为”与“何……之为”。“何以……为”的句式有时可以略有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  相似文献   

4.
词的平仄句式、拗句、衬逗和对仗余怀亭一、词的平仄句式和拗句词的平仄句式与诗的平仄句式颇多相似,词句最短的为一字句,最长的为十一字句。(一)一字句一字句词调只有《十六字令》一调。如蔡伸的《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蝉娟。”上词开始...  相似文献   

5.
用英语表示“建议”、“请求”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时,为了使其语气委婉、客气,可采用多种句式。常见的句式如下:一、“Shallwe/I...?”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建议”、“征求意见”等,在we或I的后面接动词原形,相当于“Wouldyoulikeus(me)to...?”句式。常译成“要不要我(们)……?;我(们)……好吗?”。【试题精练】1)—Shallwegotothezootomorrow?—A.Itdoesntmatter.B.Thatsnothing.C.Agoodidea。D.Yourewelcome.2)Iopenthewindow?Itsveryhothere.A.MustB.WillC.ShallD.Would【答案】…  相似文献   

6.
析“何以……为”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先秦古籍常常会遇到“何以……为”的句式。例如: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吾何以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3)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  相似文献   

7.
常见的古代汉语习惯句式“何……为”“何以……为”,从词性和结构上看,传统认为“为”是语气助词。而朱振家先生的句法结构分析“为”是动词,是宾词前置句。文章论述了在个这句式中“为”作语气助词及“为”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一、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参中出现的问题及意见、建议。1.教参上(1)《冬天里的植物》117页上教学目标3:知道冬天里有的树落叶,有的树不落叶,有些植物开花,而且有些植物枯死。“枯死”一词应为“干枯”,因为“干枯”的植物并没有死。(2)《纸的研究》152页上教学目标1:认识纸的特点可印书……这句话中“特点”一词应为“作用”。2.教科书中《冬天里的动物》46页,“候鸟飞来了,可要保护哟”在南方很恰当,对北方的学生来说,不妥当。3.《活动手册》(1)应设计为16开纸,便于学生作画、贴样本等…  相似文献   

9.
《荀子》中“譬(辟)”相关比方指称词及“譬(辟)之犹/若”“譬(辟)之是犹”等比方句的用法均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荀子》“学者之文”的特色。“譬(辟)称”丰富了汉语比方指称复合词的集合,“譬谕”奠定了“比方”义范畴重要指称词“譬喻”的构词基础。“譬(辟)之犹/若”句式引起两个或三个比方成分,延展了“譬(辟)”式比方句的句式内容,又通过重复“犹/若”将多个比方成分与“譬”关联;“譬(辟)之是犹”具有独创性,是“譬之犹”句式的强化形式,句法严密,堪称汉语“比方”义范畴“最完美格式”。《荀子》独特的“譬(辟)”式比方句式,兼顾说理的透彻与句法形式的完美。《荀子》“譬(辟)”的用法,从言谈理论及论说实践两方面推进了汉语“比方”义范畴的发展,提升了先秦论说文的修辞性与论辩性。  相似文献   

10.
对“兼语式”语法特点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兼语式”语法特点的再认识宋卫华‘兼语式”的问题由来已久.这种句式古亦有之,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大量存在.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秦伯使公子素如晋师”(《左传·信公二十四年》),“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偿者悉来合...  相似文献   

11.
诗词同源,都是“缘情而发”的文体,而且其抒情特征相同,又都是一种有韵之文.所以统称为诗歌。但词又“别是一家,①词并不等于诗,它们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都存在着差异。诗词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形式上的,因为从艺术形式来看,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词则是“长短句之诗”,它的句式是不整齐的,所以,人们习惯于以艺术形式的差别来区分诗词。但是,仅以句式是否整齐区分诗词是不科学的,例如,(注溪沙)的句式是整齐的,但它却是词而非诗;许多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的句式是不整齐的,但它却是诗而非词。所以;诗、词句式上的差异还不…  相似文献   

12.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辞书中,所收的字按音序排列的是( ) ①《汉语大字典》 ②《辞源》 ③《经传释词》 ④《康熙字典》2.要想查阅“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中“恁”的 意义,最适合的辞书是( ) ①《词诠》 ②《经传释词》 ③《经籍 诂》 ④《诗词曲语辞汇释》3.“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类,其中,“牙 音”指的是( ) ①帮滂并明 ②见溪群疑 ③影晓匣喻 ④端透定泥4.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双声联绵词的是( ) ①匍匐 ②盘桓 ③络绎 ④仓庚5.按照“六书”的原则,下列各组字中,全部属于形声 字的一组是( ) ①救…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骨干教师在杭州某中学举行观摩课。教学《山中访友》(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执教者以“学贵于思,思贵于疑”开篇导读,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设问:“读后你最想知道什么?”接着选择三个句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我知道了……”(与文本对话),“我体会到……”(与心灵对话),“我学会了……”(与他人对话)。讨论后又归纳出一个共同问题:“怎样交友,交友何为?”  相似文献   

14.
这个句子表示什么关系江苏王向东一、“尽管……还……”和“尽管……还是……”不同吗?我们先来看三个例句:1.尽管身体比较弱,我还是要求参加长跑。(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6》的“四、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2.尽管秦王再厉害,蔺相如还是不...  相似文献   

15.
马建忠在区分转词和止词时,使用了形式和语义两个标准。同属于双宾语的句式“子哙不得与人燕”和“后稷教民稼穑”在《马氏文通》里,“人”和“民”分别被看作“转词”和“止词”。本文分析了这两种句式的差异,同时解释马氏这种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一、“高出……之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超”字条下有“超过”一词,其释义之二为“高出……之上”。照此,其所举用例“各车间产量都超过原定计划”,即为“各车间产量都高出原定计划之上”。“高出原定计划之上”明显有句式杂糅的语病。“高出……”,也就是“在……之上”。“高出原定计划”,也就是“在原定计划之上”。所以,“高出……之上”,是把意思相同的两种表述方式杂糅到一起了。  相似文献   

17.
“-わりに(は)”从语法意义上说,表示逆接,可以解释为“虽然……但是……”,但其在构句时,则带有一定的句式特征,从而将它与其他语法意义相似的句型区分开来。本文拟从基本义的角度、前接词的词性特征的角度、前后项是否为同一主体的角度及语感特征的角度来阐述“-わりに(は)”的句式特征:其前接词可以量化,强调前后项成反比关系;前后项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是不同主体;体现差距感。  相似文献   

18.
马宏东 《湖南教育》2007,(10):42-42
近几年,笔者竟然发现语言权威专家,甚至中学语文教材都使用这样的句式。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写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段说明:“……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向沙漠进军》开篇第一句就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最××的之一”这种句式合理吗?  相似文献   

19.
“A是A,不过(就是)B”是一个固定格式,相当于“虽然……但是……”。在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其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何以……为”是古汉语中.袁示反问的固定结构,由“以……为何”句式发展而来,其中“何”是疑问代词(或称语气副词)作状语;“以”是动词或助动词,语义较复杂;“为”经常出现于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的时间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