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灾民陷入了巨大灾难中:失去亲人的痛苦,没有住房的困境……是依靠政府的救援,还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经济日报>记者夏先清在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四川省彭州市九峰村采访,用大量事实和细节重现了村民自救的全过程,展现出灾区基层干部群众在灾难面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篇因此荣获2009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表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在教育鼓舞受众、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通讯有了独特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10月30日揭晓。《传媒观察》2008年第11期刊登的一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5.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10年7月19日一版上的《留白的艺术》一稿,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调研式的评论。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经济区建设是否坚持为科学发展创造新样式的  相似文献   

6.
燕赵都市报记者郭天力的通讯<晋州国税局长大摆嫁女宴>于2007年7月11日发表后,在互联网和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国务院和中纪委等部门立即给予果断处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则通讯被评为第留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确有较多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上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一文,荣获通讯特别奖.这是一篇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在汶川5·12大地震中,顽强奋战,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媒上的评论所评论的事实,要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群众欲知、未知、愿知的事.新闻传媒上多反映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利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刊登在浙江省<宁波日报>2002年5月28日上的<再反一次党八股>一稿,就是一篇受到群众欢迎的好评论.这篇评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新闻报道、领导讲话、机关公文以及会议中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尖锐,概括准确,文笔犀利,结构严谨,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评论刊登后,对促进新闻宣传改革和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2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评论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12.
郗奔  陈浩 《军事记者》2010,(2):44-44
汶川地震,举国悲恸。面对灾难,人们慷慨地伸出了援手。但并非有了援助。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间在流逝,人们对拯救生命的信心也慢慢减弱。正是此时,海南日报刊发了《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一文,作者如同讲述自己的一段回忆一般,情深意切,传递的是信息更是希望,讲述方法和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宣扬一种什么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经济日报2007年8月7日上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三等奖。这是一篇关于环保主题的新闻。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2007年7月份,作者跟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陕西省各地采访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同行的记者很多,也分别写出了不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2002年9月4日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有关夏雨田的长篇人物通讯《光明日报》分上、中、下三篇发表,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深入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体现了报道的层次感。正是《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这种深及心灵的披露,有以下三点采访写作上的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文字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赏心悦目,有一种人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的感觉,怎样才能激起读者喜怒哀乐的情绪,像磁铁一样把读者吸引到报道所描述的新闻事实中去呢?大量新闻佳作的成功经验表明,办法之一就是将文字新闻视觉化.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