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爱鸟家之死     
一个孤寡老人死在杂木林深处的一幢别墅里。一天后才被发现,死因为过量服用了安眠药。因为留下一份字迹潦草的遗书,被认定为自杀。  相似文献   

2.
暗示的力量     
暗示往往是影响心灵的一种最不可低估的力量,它能唤起一个人灵魂中一种无坚不摧的意念,而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被自己心灵深处的某种意念所控制,他就会像是一辆驶上高速公路的汽车,风驰电掣般地向前而去……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玛丽的小学教师,她就深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死是一个被冤屈、被折磨的正直善良人的痛苦、寂寞、悲剧性的死。这样的死,才有真实的感人力量,也才能更唤起人们巨大的同情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之所以选定汉中作为自己的归宿,实缘于汉中在诸葛亮的临终意念中的突出价值和作用。汉中是忠魂守护蜀汉的战略重地,是失意英雄醉卧疆场的理想归宿,是权臣忧患意识中的避风港湾。这即是诸葛亮死犹钟情汉中的多维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20,(6):10-19
以"道德自身意识"刻画良知,对理解儒家心学有重要启发。但二者毕竟有重大差异,尤其是作为主宰心或真己的良知绝不能视为"意念"对意念自身之是非的意识。心学极重视分别良知与意念,但道德自身意识思路使得良知成了"意念"在自身之中并通过自身的自知,即"良知"被吸纳入"意念"自身之中。良知是主宰,而非像道德自身意识那样是伴随性、依附性的。良知是情境化的整体感,而不仅是单纯对意念本身之是非的判断。良知具有全时性,不仅可与意念同时存在,而且存在于意念之前和之后,"同时性"只是截取其中一个横切面。良知无起无不起,而不会随着意念的产生才同时产生,更不会随着意念的消失而消失。道德自身意识之依附于意念,就像无数的萤火虫自带光亮;良知之主宰意念,则像唯一的太阳照耀万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景观。对道德自身意识思路的反思,有助于开启新的一轮思想互动。  相似文献   

6.
虚拟语气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虚拟语气的时候,往往会被其较为复杂的不同形式的谓语动词变化弄的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应该理解结构形式背后所反映的说话人的真正的意念和思维,把学习虚拟语气的"死规则"变成"活思维"。  相似文献   

7.
“交际教学法”是目前西方众多的教学法派别中日渐流行的一种。它曾被称为“功能教学法”、“意念法”,是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欧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家海姆斯  相似文献   

8.
交际法最初被称为意念—动能大纲或者功能—意念法,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它起源于西方,是产生于欧洲共同体的功能教学法的一个分支。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际交往在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日趋频繁,语言就成了直接交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当代电大》2006,(3):47-47
一个小男孩在生物课上得知:蚂蚁之间主要是通过气味来联系的。当一窝蚂蚁的某一只死了时,其他蚂蚁就会把它的尸体搬到公墓去。于是他有了如下试验:先找到蚂蚁公墓,在那里收集了一些被太阳晒干了的死蚂蚁,  相似文献   

10.
为动摭谈     
为动,即为动用法的简称。它与使动、意动等用法一样,同属动宾关系中一种特殊的意念关系,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遇到。但作为一个知识点,中学语课本和“教参”却未作介绍,一般的语法作也很少提到,有的即使提到,也未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一些学生和个别教师对高中《语》第三册(人教社1995年11月第2版)第312页“阅读练习”第二题例句——“君子死知己,  相似文献   

11.
孤独岛 《师道》2005,(3):9-9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尢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12.
弗雷达&;#183;布赖特说过:“只有在歌剧中,人们才会殉情。”这是千真万确的。的确,你不会爱一个人爱到死。我知道有人因为缺乏爱而死,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因被爱到死。我们恰好是相互之间爱也爱不够。  相似文献   

13.
一次在草地上散步,不经意地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一颗不起眼的鹅卵石,我想起了毕淑敏文中的一段话:“我们这个民族……崇尚的是壮烈的死,惨烈的死,贞节的死,苦难的死,我们蔑视平平常常的死。一个伟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我们就不由自主地认为世上就只有这两种死法。其实大多数的人死得像一块鹅卵石,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的确,鹅卵石掉入草丛中,不会被人重视;普通的生命没有泰山般的轰烈、鸿毛般的鄙薄,所以它常常被轻视。 无论是泰山般的生命,还是鹅卵石般的生命,都是来得很偶然的,因…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晴雯的遭遇令人同情,她被赶出贾府后悲愤而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既复杂又隐微的;如果直接归之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都失之简单化.说到底,睛雯之死应是王夫人由赵姨娘“从宝珠变成鱼眼珠”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所致。  相似文献   

15.
通俗来讲,心智图像是一种人类意念中的形象,或者说是人心理中形成的图像,是一种具有模式化、抽象度的模糊影像。例如:军事指挥官指挥一场战役时,头脑中会形成一个有关行军路线的图像,这个图像就是所谓的心智图像。  相似文献   

16.
我乐于跟我的未成年的孩子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我死了,你怎么办?你死我也死!孩子激动地说。说这话的时候他6岁。我看到他在这样说的时候脸是涨红的,情绪很激动、很气恼。一是他气恼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存在,二是气恼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并且总被问起,三是他知道母亲会死,他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7.
心灵是梅特林克戏剧创作的主导性因素,在心灵的强烈的作用下,梅特林克戏剧的物质世界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产生了向精神性世界的深度倾斜。梅特林克戏剧作品中的场景是一种被强烈地意念化了的场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的意念教学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日语教师所接受。而日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日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意念教学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被外语教学界大力倡导和运用。但该教学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有其优劣。本文就实践经验阐述了意念教学法的利与弊,并就如何优化这一教学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死身不死根     
盛夏时节,一位菜农把菜地里的葱拔掉,扎成把,挂在绳子上在烈日下暴晒。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把葱晒死了?”菜农说:“三伏天,地面温度高,如果不把葱从地上拔起来,葱就会被烤死了。”把葱拔了挂在绳子上晒,葱叶被晒死了,可葱白还活着,被晒上一段时间后,再栽到泥土里,葱很快就能活过来。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不出两三天,它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就会重新焕发生机,延续生命。  相似文献   

20.
一天不经意间看到儿子的一个作业上老师有如下批语:“对不起,你们的总统死了。他是在街上被一个过路的人开枪击中而死的。”作业的右上角还有个85分的成绩。这是怎么一回事?问了儿子才有了如下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