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马氏文通》关于“状字”的界说早在八十多年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初步论述了“状字”、“状辞”、“状语”的问题。马氏给“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界说六”第21页)“实字”是“实词”,“动”是动词,“静”是形容词。从马氏给“状字”下的“界说”来看,“状字”隶属于“实字”,即实词,而不是虚词。“状字”的功能是“以貌动  相似文献   

2.
“联”“连”二字都是常用字,它们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所谓古今字,即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如果联、连是古今字,两字纠缠不清便带有某种必然性,但此说在学界似并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衡成荣 《辅导员》2009,(11):1-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是用“敲”还是用“推”?贾岛骑驴而行,犹豫不决,于是腾出手来,一遍遍地做推、敲之状,却对迎面而来的车队视若不见,差点冲撞了韩愈。  相似文献   

4.
朱熹综合前人关于“仁”的学说,指出“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心之德”、“爱之理”,推仁学至成熟形态。分析其仁学思想,可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氏通》中的“读”是一种“中西合壁”体,其“西”的内涵在于“起语两词”的结构形式和“记时、记处、记容”时附起词、语词的语法功用;其中“中”的内涵是“辞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读先乎句”。《马氏通》中关于“读”的种种论述体现了“中西兼顾”的推演思路。通观《马氏通》中关于“读”的内涵及其推演思路,“中西合壁”呈“西”主“中”次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的“静字”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是我国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建忠的“静字”学说,其立名既参照了前人的成说,又赋予了自己的语法观,其范围与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相当。马氏将静字分为两类:象静与滋静;马氏静字作定语、谓语为“常”用,作其他成分为“变”用。另外,马氏又论及静字与虚字之组合情况,其论述贡献与缺陷并存。  相似文献   

7.
推拓连字是《马氏文通》连字卷中存在问题较多而又最能给人们以启示的一个部分。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文通》并没有把推拓连字等同于弁读连字;如何解读并解决推拓连字与渎记之间的矛盾,是关系到汉语中对介词连词的界定、单复句的划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将连词分为提起连字、承接连字、转捩连字、推拓连字四类,这与我们现在通行的连词类别有些不同。本文从《马氏文通》连词的分类目的、标准、渊源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认为《马氏文通》连词类别虽然与现行连词类别有些出入,但自有其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0.
马叙伦“六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六书”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六书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六书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六书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六书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指引”、“指挥”、“指导”、“指路”、“引导”、“领导”、“向导”、“传导”、“制导”、“执导”、“导演”等词汇,而英语学习者自然会联想到英语中表达这些意义的词汇:conduct,direct,guide,lead。笼统地说,这四个动词都有“指导、引导”之义,但  相似文献   

12.
在王国维早年所写“哲学上及文学上之撰述”中,除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以外,另一篇表现“其见识、文采亦诚有过人者”的论文,当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是在本世纪初,从研究哲学入手,开始其学者生涯的。如果说,《红楼梦评论》的“立论”是在“叔氏之立脚地”,通过对《红楼梦》这部“宇宙之大著述”、“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的考察,系统地“畅述”了他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一九○三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这是一个敬辞。“足下”一词由来,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之推。刘敬叔在《异苑》卷十中日:‘价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树木袁嗟,伐而制展。每怀割胶之功,俯视其展日:‘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为春秋时晋国贵族。相传他跟随晋献公之于雪耳,为躲避后母拥姬陷害,逃亡国外达19年,患难与共,忠贞不二。最困难时,重耳饥饿难忍,介之推割股肉让重耳充叽。重耳知道后,含泪对臣属说:“即位之后,定不忘前情,重加封赏。”重耳回国即位后,赏赐跟随流亡的臣…  相似文献   

14.
《动物M报》登出了一条天大奇闻:“乌贼和它的伙伴们,居然状告人类侵犯了它们的专利权。” 状纸送到了万物之神宙斯那里。宙斯推了推眼镜,觉得既好笑又好气:“真是瞎胡闹!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会侵犯这些低等动物的专利权?这不是明摆着想敲诈吗?” 站在一旁的艺术和科学之神阿波罗说:“宙斯阁下,这也许事出有因。既然这么多动物、  相似文献   

15.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张爱玲与王安忆通常被作为所谓“上海摩登”的代言人。本文旨在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通过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秧歌》、(《悲恸之地》、《富萍》等文本的批评性细读,关注二者作品中“乡村”的一极,以及“都市”书写中所隐匿的“乡村”。本文意在讨论,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上海在何种层面,被展现为“旷野”,被推至自身的“前历史状态”;又在何种历史性时刻,以一种压倒性的浑然力量呈现出的、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都市”,连同背后被压抑的乡村,不约而同地化为作者眼中的“悲恸之地”。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宾语前置和“动之名”的结构,是《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最早、最系统地提示出来的。关于宾语前置问题,本文结合例子从四个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马氏的“动之名”结构,本文同时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结合今天的看法作了一些观点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现行语文课本高中第四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边的句子里,用了“勿”、“弗”、“不”、“非”、“莫”、“无”、“未”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在句子中各作什么成分?这些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①贤者能无丧耳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③九(?)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④非我莫能为也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⑥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⑦不如无行⑧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相似文献   

18.
魏学氵伊《核舟记》是这样说明“核舟”之窗的 :“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其中的“八扇小窗” ,从一个侧面具体地体现了核舟工艺之精致、奇巧 ,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制作的卓越成就。《教师教学用书》把这段话译做“……共有八扇。推开窗来看 ,雕花的栏杆 ,两边相对。关上窗子 ,可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对联” ,将“启、闭”译作动词“打开、关上”。“核舟”之窗真的可以启 (打开 )闭 (关上…  相似文献   

19.
释“打爆”     
“打爆”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词,因形象生动,充满张力与动感,而成为流行口语和网络常用语。细推之,“打爆”主要有以下含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日”“月”“岁”这三个词的用法,马建忠最早在《文通》的“指示代字”项里列举了如下例子并加以解说: 《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月两字单用,即逐岁、逐月之意。韩《许国公神道碑》:“使日月至。”犹云每月每日遣使来。马氏在这里并未论及到“日”“月”“岁”在句中做什么成分。他指出:“大抵事物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