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笨子 《班主任之友》2007,(11):60-61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一信条绵延数千年,深入国民骨髓。国人常讲的一句话叫:"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义,在指向国家、集体、个人时,其价值取向是正义、公道与忠诚,因而倍受推崇与践行。在义的践行中,对其  相似文献   

2.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今年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靠古诗、成语和语言古诗,这些只是古典文学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拘一格地发现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自古以来立人之本,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以儒家五常为例讨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蔡磊 《文教资料》2010,(12):195-196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本文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管理方法,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日:“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融合与发展,从而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的品格与个性的要求。素质是在文化背景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文化是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类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及实践活动创造出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诚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个人信用的质量与个人的创业、生活、工作、就业等密不可分,信用等级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因此,诚信已经成为公民在社会中的一张新的“通行证”,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时代性要求我们关注消费文化这一世界语境的形成,民族性则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新问题、新现象.文章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中职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与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强化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礼"来开展中职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的一个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礼"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追求“道”为最高目的。而“道”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廉”,十三经除了《尔雅》外,都是讲“道”的,故求“道”必须讲经、学经。厚厚的十三经,不知白了多少少年头,耗尽了多少聪明人的心和智,然而“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仍然是一头雾水。求“道”而不知“道”、不得“道”,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私塾)的悲剧。道在哪里?道在脚下,道在心里。道是实践的,也是理性的。没有实践的“道”是虚“道”,是假“道”,没有理性的“道”。是盲“道”,是幻“道”。实践与理性的结合,才是真实的可行的“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详细阐明师德建设与诚信文化建设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以高校师德以及诚信文化现状为切实切入点,阐述两者在高校德育方面的内在统一性和价值一致性,努力探索新时期适应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师德建设与诚信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理论体系,探寻师德建设与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连接点和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提升的突破点,努力探索校园诚信文化发展繁荣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华明的核心是什么?这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是礼。有人会说,你这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因为你是研究礼的,所以才会把“礼”抬得这么高。可是对不起,这一说法的发明权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先生就先获我心。钱先生在台北的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时说:“你对中国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钱先生非常明确地说道:“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为什么可以用“礼”来统领中国传统化呢?钱先生强调了以下两个要点:首先,  相似文献   

15.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为学生素质主动发展的两大途径的通畅,创造了做好时空系统、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学法系统、实践系统 、动力系统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也为学校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优结构,提供现代教育的温床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诚信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对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视域下"诚"与"信"思想的继承与解读出发,探析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杨雪飞 《辅导员》2014,(15):42-43
在孔子教室里,没有紧张焦虑的考试压力,学习更看重孩子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自主性;在孔子教室里,孩子们没有等级分明的个体优劣,做事靠的是独学而无友,则固陋而寡文的合作精神:在孔子教室里,没有喧嚣浮躁和激烈争斗,崇尚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8.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实践好这个课题,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即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同时要注重培养才”。现代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要靠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支撑,对于高职教育来讲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一、高等职业院校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社会需要诚信,在中国的传统化中,诚信也是道德的最理想要求。在新时期必须树立诚信理念,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从制度上保障诚信行为;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从制度和法律上约束和惩罚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