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经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并取得辉煌成绩的削球打法,近几年来由于受弧圈球打法的冲击,导致了使用这种打法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从回顾削球打法的历史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培养削球打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对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提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曹兵 《精武》2013,(17):32-32,34
本文从宏观层面来审视不断变革的直拍正胶打法及削球打法,找出直拍正胶打法及削球打法之间相生相克的有机联系和规律,并初步归纳出直拍正胶打法及削球打法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直拍正胶打法对付削球打法的相关技战术。  相似文献   

3.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削球打法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削球打法在前4板的争夺中,得分能力不强,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的抢攻使用率和得分率与进攻型打法相比较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削球打法在相持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较高,相持段的技战术非常重要;正手削球的稳定性亟待加强.国际乒联对兵乓球做出规则和器材的修改,诸如球拍两面覆盖不同颜色、无遮挡发球、40mm大球、11分制、无机胶水等等,给削球打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乒乓球削球打法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阐述,提出提高削球技术的三种方法和创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浅谈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出路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并取得辉煌成绩的削球打法,近几年到2002年由于弧圈球打法的冲击,导致了 使用这种打法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从回顾削球打法的历史开始,从正返两方面探讨培养削球打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并 对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与应用采取的措施提些分析看法,但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新赛制的出台,乒乓球比赛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球的质量,体积极的发变引发了速度、旋转等一系列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比赛的节奏,这些变化的出现 使得一种频临灭绝的打法一消攻,重新再回到乒乓世界的百花园中。同时通过2003年47届世乒赛韩国削球手朱世赫的 技术统计分析打法。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录像观察法和数据统计法,对第47届世乒赛削球选手朱世赫的技战术进行分析,并与第42、43届世乒赛2位削球选手的技战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削球选手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的意识不强,在前4板的争夺中,得分能力明显下降;削球技术的使用率和得分率以及削球选手主动进攻的意识和能力,比第42、43届世乒赛有了很大提高;全面型的削球打法是削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乒乓球削球打法进行了回顾,分析和阐述了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削球打法成功的原因,提出加强我国削球打法的后备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中国队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打削球的超级运动员,从早期的张燮林、童玲,他们是中国队最伟大的削球手,如今丁松、候英超等一代年轻的运动员也具备了高超的削球水平,削球打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技术风格和技术特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业余选手选择削球打法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削球打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  相似文献   

9.
郑慧之 《体育科研》2006,27(2):62-64
对削球打法作了历史回顾。并分析了削球打法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有利因素。提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确情况下,走削攻结和的道路是发展和完善削球打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乒乓球打法主要分为快攻型、弧圈型、削球型3大类。削球打法在乒乓球运动的早期是主流打法、在20世纪60-80年代起"奇兵"的作用。削球打法随着球台的加宽、球网的降低、比赛时间的限制、海绵拍和弧圈球技术的发明,从1952年第19届世乒赛开始,开始步入长达50多年之久的下坡之路。在攻球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削球打法将如何突破和完善自己,摆脱当今的困境并拓展生存空间,本文试图从削球打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环境入手,对该打法的发展趋势做一探讨,并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兼论技战术应用艺术。  相似文献   

11.
研究对象:以1952—2006年中国队所参加的世乒赛和5届奥运会上削球打法选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文献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1.有关削球打法的科学研究停滞不前首先,在技术的研究上,一是没有呈现出当年进攻打法落后时所研究的力度。二是没有像以前研究削球那样继续去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乒乓球的削球打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乒乓球打法中的中坚力量,许多乒乓球世界冠军就是用削球打法取得冠军的成就。培养乒乓球运动员时,要注重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削球打法技巧,这是当前乒乓球训练的重点。培养运动员快速移动能力是培养乒乓球削球打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1.削球打法仍然有存在的必要百花齐放是中国乒乓球的传统,多年来涌现出来各种打法的运动员。在他们当中,两面快攻、左推右攻、弧圈、快攻加弧圈、反拍拉弧圈等各种打法层出不穷,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造就了中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春天。在中国的各种乒乓球打法中,削球一直是一支重要力量。张燮  相似文献   

14.
张渤  杨峰 《湖北体育科技》2015,(3):235-236,220
削球打法众多打法中的一种,在世界乒坛有着"秘密武器"之称,为中国乒乓球队征战世界各种大赛中屡立奇功。随着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削球打法走入困境,削球打法的可持续发展,要从青少年削球选手中加大培养力度,在培养过程中对于削球运动员的步法训练则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主要采用现场观摩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丁松削攻型打法的成功之处。研究结果显示,发球绝、削球稳、攻球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丁松在世界大赛中克敌制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03,(10):14-14
当削球手在巴黎取得历史性的胜利之后,国际乒联官方杂志上刊载一篇文章,题为《是否该恢复“生态平衡”了?》塞义德在文中表示:“从1978年我开始打球以来,国际乒联对规则所作的每一项修改似乎都在与削球打法做对。修改规则无可厚非,但不应导致打法的‘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7.
结合江苏科技大学高水平乒乓球队实例,对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队中弧圈类打法运动员对付两面不同性能球拍削球手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这将有利于人们更加重视如何对付削球打法和促进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星茶座     
《乒乓世界》2006,(9):I0010-I0011
采访之前。和曹臻聊了个不亦乐乎,她会为06年的某位“超女”的淘汰哭得稀里哗啦,也能为本刊记者某斐滑稽的削球打法,笑得前伏后仰,并配上了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有时天晴,有时雨”——这也是青葱岁月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9.
黎庆 《新体育》2003,(3):44-45
国家队打升降级赛,第一天范瑛输了,满脸通红,湿漉漉的,不知是汗水或是泪水。再见到她,神采奕奕,“第二天,我赢了!” 在削球打法难有创新的今天,范瑛异军突起。一位乒乓界前辈曾欣慰地说:“关键时刻,削球能起到奇兵的效果。” 奇兵范瑛,在短兵相接的乒乓世界,卷起狼烟一片。 奥地利公开赛,2002年度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第一站,临时配对的范瑛、郭跃,在决赛中力拼7局,以4比3战胜队友,夺得冠军。就在那一次,范瑛的“攻削型”打法,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传统削球属防守型打法,但范瑛的技术则“出乎其类,拔…  相似文献   

20.
《乒乓世界》2006,(2):85-85
纵观整个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选手们向球台逐步靠近的历史。早期的乒乓球,欧洲的削球防守型打法曾盛极一时.随后日本长抽打法的兴起迫使欧洲出现了站位更靠近球台、更为积极的削球.而中图队的崛起.则把乒乓球彻底推向了近台为王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