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板横打”怎么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乒乓世界》2000年第7期至第10期中,陆续介绍了直板反胶打法“怎么加强正手进攻能力”、“精雕细琢前三板”、“如何提高相抗能力”和“实用战术的训练”。 目前国家队和省市队的直板打法运动员,在反面技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反面技术的训练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直板打法的改造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训练方法,特别是业余体校的小运动员和业余选手更是一个空白。通过几年来在直板反面技术训练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我给大家介绍一些直板反面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 反面技术主要分成三大类:发球、上旋球和下旋球。主旋球包…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直板快攻打法作为国乒队的强势技术,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均对乒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寅生作为中国乒坛的权威领军人物,以直板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洞察困境弱点,展望未来。20世纪70年代,欧洲横板两面快攻结合弧圈球技术兴起,徐寅生首提“快、准、狠、变”加上一个“转”字,力推郗恩庭、郭跃华、曹燕华等雄踞乒坛。随着欧洲新兴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强盛,国乒直板快攻面临失势的困境和考验。自直板快攻打法出现“直板横打”的创新技术,徐寅生积极倡导、鼓励并进行探索,先后涌现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状态的技战术,极大地丰富了直板快攻的打法,并展示了进路和前景。就此,徐寅生提出了“保护、创新、发展、进取”的国乒直板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皓 《乒乓世界》2018,(1):94-95
经过中国乒乓球队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直板横打”无论是从运用理念还是技战术角度而言,都是十分先进的,毕竟它解决了直板运动员反手半台的漏洞,尤其是进攻端与对攻端的不足。以前直板打法的反手体系基本都融合着推挡技术,但是从目前世界乒坛的发展趋势来看,直板打法要想竞争最高水平,必须要涵盖横打技术,而且还要把它作为一项主要技术来掌握,更客观一些的理解就是:直板打法可以没有推挡,但不能没有横打。  相似文献   

4.
直板与横板是一对冤家,相生相克,但无论彼此怎样斗法,总有一些规律可寻,特别是业余爱好者的对阵,由于双方掌握的技术相对简单,很容易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借用围棋的话说,叫“定式”。这里,我们请北京队出身、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马凯旋老师,为直板爱好者拟出了几套最常用的“定式”,希望对克制、破解横板有所帮助。当然,既然是“定式”,也就有紧随其后的变化,需要活学活用。本文之后,我们还挑选了一些“定式”在专业选手中的“升级版”,有基础的朋友可以结合起来进一步揣摩体会。  相似文献   

5.
杨峥 《乒乓世界》2012,(5):114-115
世界乒坛的直板运动员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家。其他国家虽也有直板选手,但大部是中国队输出的老队员,所以不成算其“有”。直板打法曾一度低迷,被横板逼到了十分悲观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马琳的影子     
《乒乓世界》2014,(12):113-113
“马家军”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马琳已经淡出国际赛场,但是他的“马家军”依然在被直板球迷们追逐。从YE到YEO,马琳使用过的所有直板几乎都成为了不朽经典。只是马家军的阵容已经太久没有变化,当家的YEO如今已经有八个多年头了。追溯到YE0的起源,它的前辈YE2(已停产)首次使用胡桃木这样的硬质木材作为五夹球板的面材,而由YE2演变过来的YEO将硬面五夹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增加了球板自身的脱板速度又不失纯木的手感,扩大了直板在台内球以及击打、推挡的优势。作为直板,YEO的能力非常突出,而作为横板,具备极强个性的YEO就显得有些剑走偏锋了。  相似文献   

7.
改革直板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直板、横板一直你争我夺,极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求击败对方。在对抗中,丰富了乒乓球的打法,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国内选手还是国外选手,无论是直板还是横板,在对付直板时都是压住或牵制直板的反手,再伺机从正手突破,或直接从反手得分。这已成了对付直板的铁的战术,直板反手的不足已成了公认的事实。改变直板反手不利的局面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为什么还能有刘国梁、杨影、金泽诛、马琳、同森等一批优秀的直板选手涌现2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后来人不顾直极反手的不足而偏爱直板?且不说他们如…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乒坛,直板已经成为“稀罕物”,而两面不同性能胶皮的倒板打法(非长胶),更是少之又少。本篇为我们做示范的小队员就是“直板近台反胶+正胶快攻打法”。  相似文献   

9.
直横大战     
《乒乓世界》2013,(7):20-23
第三次代表直板队参加直横大战的马琳在赛前喊出自己的心声“不等了!”比赛中每分必争的马琳如愿以偿,带领直板队5比3战胜横板队  相似文献   

10.
球博士     
《乒乓世界》2002,(10):51-51
Q:我本来是打直板的,可是有人说直板没前途,我是不是应该换横板? A:即使在专业队中,直板的顶尖选手也大有人在,“直板没前途”的说法并不可取。更何况球迷不过是出于兴趣、打球娱乐而已,又何必强求直板或是横板呢?客观地说,业余爱好者中“前三板”好的人更容易占便宜,而这正是直板与生俱来的优势。同时,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横板,其中路漏洞往往更显明显哦。所以说,不管什么打法,适合自己、玩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直板打法要想摆脱目前接发球环节上面临的各种困难,恢复信心,就必须充分发挥直板接发球中手腕灵活,手指感觉好的特点,在接发球技术上进行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以取得优势。这里介绍两种直板打法特有的接发球技术——拧搓和拧挑,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12.
乒乓球板的拍面形状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圆形“(方形和异形。绝大多数的横板和中国式直板都是圆型,但是日本、韩国、朝鲜和台湾等地区的一些直板运动员多使用方形板面的“日本式”球拍。使用异形球拍的运动员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法国的埃尔瓦,他的球拍左右各缺一块,形如小提琴状。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都是左右“对称、均衡”形的,有些人改变了传统球拍的拍面或拍柄,如:“小提琴式”,“四面攻”等球拍;也有人一直都在研究“对称”形球拍,如“水滴形”,“Y-7型”、“96式”歪柄球拍等;还有将拍面角度与…  相似文献   

13.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7,(11):94-95
直板反手进攻,这项上世纪传统直板打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如今已经“濒临灭绝”。从直板反手攻的第一人葛新爱到庄则栋,再到现在已是国家队教头的秦志戬,直板反手进攻的技术也在一步步发展。早期的直板反手进攻多注重速度和落点,通常在近台展开。是抢先上手的手段。随着乒乓器材的发展,反手攻由从前的击打为主转变为后来的拉打结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认为你在对付直板的战术运用上是很有心得的,能否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直板运动员的反手一般都比较弱一点,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国内的选手现在反面加上了横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板第一板上手的这种缺陷吧,而且中国直板选手前三板的能力都比较强,打起球来都是比较“毒”,相持实力差点,但是前三板还是比较细腻。直板主要还是集中在亚洲,像其它国家比如韩国一般都以正手单面拉为主,相对来讲反手漏洞大一点。 那你与中国队的直板选手比如马林打和与金择洙、蒋澎龙打,在战术运用上会有一些什么区别呢? 肯定有区别。像跟马林打,比较  相似文献   

15.
乒乓球板的拍面形状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圆形、方形和异形。绝大多数的横板和中国式直板都是圆型,但是日本、韩国、朝鲜和台湾等地区的一些直板运动员多使用方形板面的“日本式”球拍。使用异形球拍的运动员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法国的埃尔瓦,他的球拍左右各缺一块,形如小提琴状。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都是左右“对称、均衡”形的,有些人改变了传统球拍的拍面或拍柄,如:“小提琴式”,“四面攻”等球拍;也有人一直都在研究“非对称”形球拍,如“水滴形”,“Y-7型”、“96式”歪柄球拍等;还有将拍面角度与拍柄形状都彻底改变的“顺握式”等等。如果改变球拍形状而不改变握拍方法,主要是改变了球拍的击球重心;而改变拍柄形状同时改变握拍方法,则击球的用力方式将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的第五期杂志中,我们为您讲述了—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直板公主”芦璐和“横板王子”刘国正。  相似文献   

17.
自《乒乓世界》刊登我那组关于直板反胶打法的文章后,不少读者朋友来信询问“围”的含义,借此机会给大家解释一下。 “围”,并无什么特别的含义,其实就是直板推挡中的一种手法。这个术语很早就有了,在与运动员的交谈中经常运用,只是在专业的文章中不常见。  相似文献   

18.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3):76-80
王建军是目前中国队采用日式直板打法的代表人物,他具有超强的进攻能力。作为直板打法,进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日式直板打法更突出了力量和速度的结合。王建军的特点是:速度快、步法灵活,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0,(4):153-153
最近由刘国梁发起的“直横大决战”是历史上第一次以打法来划分队伍的比赛。在大家看来,直板和横板哪个更有优势?哪个更厉害呢?现役的乒乓运动员中谁又是直板和横板的最佳代言人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直板近台快攻打法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前三板”的优势.愈夺回优势,出路在于提高“前三板”的杀伤力,增强反手位的攻击能力和中近台的相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