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这两个词本义大致一样,说的都是体育和教育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但把两个词单独提出来进行对比,会发现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字的排序决定了这其中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田家炳中学乒乓球队参加全国和江苏省比赛取得成绩发现:苏州市田家炳中学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在管理方式、读书与训练、传统与创新、社会支持、生源与升学五个方面进行贯彻和实施,使乒乓球项目在学校里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展,取得的成绩也说明:田家炳中学“体教结合”以后的成绩是不错的、管理是有效的、开展模式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田家炳中学乒乓球队参加全国和江苏省比赛取得成绩发现:苏州市田家炳中学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在管理方式、读书与训练、传统与创新、社会支持、生源与升学五个方面进行贯彻和实施,使乒乓球项目在学校里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展;取得的成绩也说明:田家炳中学"体教结合"以后的成绩是不错的、管理是有效的、开展模式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运用个案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为个案,从运动项目设置、“一条龙”培训模式、管理体制、教练责队伍建设、运动员素质培养、校企结合等方面阐述乒乓球俱乐部建设对高校“体教结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驰 《精武》2013,(19):148-149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教结合”与“学训结合”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义亮 《游泳》2009,(4):46-49
新世纪之初,一个有着6条泳道的半地下50米游泳馆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落成。9月,蔚蓝色的泳池里,迎来了校游泳队的第一批队员——作为国内首家在游泳领域探索尝试“体教结合”的单位,富于“实验精神”的北京市老牌重点中学“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从此开始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是近年来论述到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问题时,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做工作报告时,就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体教结合的相关政策";"建立体教结合督导制度"。  相似文献   

9.
从高校体教结合的目标及观念的转变和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形式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业余训练培养体系及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促进校园竞赛的开展是解决羽毛球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有力保障。通过体教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新体系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13,(1):20-20
中国乒乓球学院创办之初,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就对“体教结合”做了精辟的诠释:让运动员去读书,让读书的人去运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山东省13地市有关"教体结合"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传统学校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的管理体制不顺;项目布局和设置不合理,优势项目不突出;体育传统学校和后备人才学校生源出入口衔接不畅;输送后备运动员的质量有待提高;经费缺少和活动偏少制约发展.并提出如下对策:加强课余训练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有偿训练和输送制度,完善管理和奖励政策逐步建立以重点中、小学为龙头,体校和运动学校为两翼,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新形势的发展训练基地的模式;改革现行青少年竞赛制度;突出奥运项目,兼顾全运会、大运会,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深化管理体制,分工明确,共同管理,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13.
“体教结合”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体教结合”是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缺失而出现的,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但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先体后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教分离或者结合不畅;竞技体育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受到严重挑战,运动员的退出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教育系统下的教练员队伍建设遭遇种种束缚,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教练员队伍无法有效对接.为加强“体教结合”,实现“体教融合”,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更要重塑竞技体育的价值追求,实现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无锡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无锡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最终提出了适合未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为无锡市及其他地区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江苏省实施“体教结合”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旨在为教练员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体教结合"实施过程中,因目标定位、体制、经费投入、教练员队伍建设、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等问题造成"体教结合"模式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20.
对“教体结合”的概念及内涵、发展的社会环境及条件、发展目标、发展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转变观念,进行明确定位;紧密合作,促进发展;增加资源供给,实现多元筹资;打破体制障碍,完善各类机制等促进“教体结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