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准备正手抢攻时,根据对方的回球落点要迅速移动身体,充分侧开角度。引拍时,身体重心要下沉,手臂也要下沉做足够的挥拍动作。  相似文献   

2.
在信任制的网球比赛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当接发球方在接落在发球线附近的球时,有时会出现不是很肯定的呼报。例如:接球方在将对方的发球回击失误后,再观察一下对方发球的落点,然后告知对方发球出界。这样做是不符合信任制规则规定的。因为,谁都会提出这样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0,(12):92-94
本篇为各位球友介绍的是直板正胶打法中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抢套路,即正手发逆侧上旋急长球后接正手进攻。正手发抢套路是直板正胶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从细节上看,用正手击打上旋球与下旋球的技术动作和击球效果都有所区别:突击下旋球时,选手的动作幅度小,出球速度快,突然性很强,击球的弧线很长;击打上旋球时,撞击的成分更多,由于正胶胶粒的特性,回球弧线更加低平、更为下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球很“贼”,球在落到对方球台之后向下“栽”的趋势比较明显,对方在判断回球落点时也会容易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2,(8):100-101
马龙在发球后的正手抢攻力量大、旋转强,往往能够为后面的衔接创造主动优势,形成快速得分。之所以能将这项技术的质量完成得如此之高,在于他在发球后准备侧身抢攻的步法调整得十分到位。首先,他在击球后利用“小碎步”实现迅速还原;然后在判断对方回球落点和速度的过程中,又及时起动了侧身步法,确保在击球前充分移动到位。这两次步法调整的节奏非常合理,脚下很干净,从而保证了身体重心辅助手上击球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网球天地》2011,(2):100-101
发球时能够将球控制在对方正手侧或反手侧,是对发球技术最基本的要求。但实际上,包括中级水平的练习者在内,很多人都在苦恼——为什么我的发球总会落到对方的正手侧呢?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06,(8):84-87
发球抢攻是最强势的得分手段,在实战中争取主动上手是每个选手优先运用的战术套路。但是在采取进攻战术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发什么旋转的球,发到什么落点,对方会采用什么方式来回球,自己采取什么方式进攻,进攻到对方哪个落点,对方会如何防守,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实战中常常千变万化,如果在进攻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失误,后果则不堪设想。抢先上手是否一定就会占据主动,是否可以确保得分,这对每个选手都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12,(8):102-103
“正手发球后衔接反手抢攻”是马龙技术武库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依托于他高质量的发球,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手具备的强大杀伤性。比起侧身抢攻而言,反手抢攻的步法调整要相对简单,动作相对更小。由于马龙自身的连续进攻能力非常强,所以他在拉这板球时往往更注重旋转、落点以及出球的稳定性。即使对方能扛住这板进攻,他也能从容地在第二板衔接中加快节奏,使出球更具力量和速度。  相似文献   

8.
正手“侧切”台内短球 在处理台内短球时有多种技巧,然而从回接的难度分析,主要是在接发球环节。由于对方发球时十分主动,在旋转和落点上的变化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这就给接发球一方造成了直接的压力。从离水平选手对决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即发短球多,发长球少;发中路偏正反手的短球多。发正反手两个小三角的球少。这是因为发球一方希望遏制对方直接进攻,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基于这种规律,接发球一方在出手前的判断上会相对减轻压力。  相似文献   

9.
本期名将赏析为大家带来几组利用“穿直线”的落点战术在比赛中强势得分的实例。一条简单的直线,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手中能够非常灵活地运用出来,发挥其最大的威胁,而且也能把线路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让比赛更具味道和活力。 及时捕捉对手的移动方向 樊振东在发球时抓住了马龙站位太近的机会,发了一个半出台球顶住了对方的位置。马龙感觉到了自己没有调整好位置,所以在接发球时也采取了相应的变化去制约樊振东,他在击球瞬间并没有过多加力,而是通过控制先保证回球上台,随后又通过调节板形,晃了一板樊振东的正手位。尽管回球偏高,但这板接发球还是让樊振东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这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五)中定式二的延伸——直板接发球搓对方正手,横板抢先上手,直板随后连续压住对方正手位,以速度取胜。 左手握拍的梅兹发右侧旋短球到马林的反手位,马林上步直接挤搓到梅兹的正手位底线(图5)。马林在接发球时逆来球旋转,顺势一挤,使回球带 有明显的侧拐。梅兹发球后,做好了进攻的准备,但马林的回球向正手位边线侧拐,使梅兹在进攻的线路上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果直接拉直线,由于 马林回球带有左侧旋,容易拉到偏中路位置,马林可以很轻易地回防;因此拉斜线是最好的选择。而此时马林早已等在反手位准备大力推挡,面对梅兹 的拉球,马林在最高点借来球之力,快速将球又挤推到梅兹正手位大角。梅兹在第一板进攻之后,重心正向中路还原,看到来球又回到正手位大角,于 是扑正手连续拉,由于脚下不到位,动作无法做完整,导致回球失误。 马林敢于突破对方正手位,并连续压制对方正手,这种技战术是当今直板打法的新思路。从接发球的小技术入手,预先判断出对方回球线路,看似 被动防守,实则已经掌握住场上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4):102-113
1 接发球控制为主,转入防守 在接发球环节采取控制的手段通常是我们的主导意识。由于对方发球的旋转多为侧下旋,而落点又以短球为主,因此起到了控制我方直接进攻的作用。接发球时,为了避免无谓失误以及遏制对方的进攻,我们在搓接和撇接的同时必须注重回球的旋转、速度、落点。根据我们自身的技术特点,我们在接发球时,首先要考虑到后续的战术套路,如何在第4板的衔接中占据有利地位才是我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的难度很高,扭转战局。反拉对方弧圈球时,对自身的站位、击球点的要求非常高,同时我们还要准确判断出来球的旋转强度,用以调整反拉时摩擦的强度,从而控制好回球的弧线。由于对方进攻时的球速相对较快,而且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在反拉时应该稍稍后退,充分让出击球空间,以保证自身动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对樊振东比赛进行分析,目的是提高樊振东的比赛成绩,为他以后的比赛提供帮助.研究显示:在发球阶段樊振东以正手逆旋转和顺旋转发球为主,落点为对方的正手位和中路位短球位置;在发抢段中,樊振东发球有力抢攻意识、正反手拉球、正反手反拉和反手台内拧球是主要战术;在相持阶段,樊振东出球质量很高,左手选手不同回球的轨迹和落点造成樊振东在相持中远台反手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2,(5):94-95
在接发球时运用摆短技术首先要判断对方发球的旋转和落点,并根据其发球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当判断出对方发球的旋转时,脚下步法要迅速进行调整,保证在最舒服的位置击球。触球时根据对方来球的上下旋情况,最主要的是要调整好板形:摆上旋球的板形要相对立一些,摆下旋球时要亮一些。  相似文献   

15.
赵晖 《乒乓世界》2005,(5):66-67
与上期《一招不慎 满盘皆输》中类似.马林这个发球的落点仍然不够严谨.波尔能够自如地上前用正手回接,其手腕明显打得很开.便于自由调节回球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本期拆招解式的主题是出其不意的落点变化。在本组圄解中,刘丁硕先利用发球对王楚钦进行控制,迫使对方在近台回出机会球,随后他用两板反手连续进攻压制对手,这两板球除了击球质量非常高之外,落点也都打到了对方意想不到的位置,每一板都打得对方很难受。在高水平的快速对抗中,当大家都在抢速度时,落点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得分辅助。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4,(12):78-79
第二组是许昕在接发球正手挑打后衔接反拉的技战术图解,虽然没有上组那么迅速,但许昕却通过巧妙的落点配合打出了左手的优势。首先他以挑打的方式处理接发球,占据了主动优势,这板挑打的手法非常有特点。如图1-2,许昕在触球前有一个向外调整板形的动作,他通过这个动作改变了击球部位。如图3,他在挑打时,采用向身体内“侧抹”的方式去处理球,整体有向上制造弧线的成分,很明显这是为了改变回球的落点。从图中可以看到许昕挑打的落点使崔庆磊左右为难,来球刚好挤在了他的中路追身位。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3,(5):96-97
●发短球旋转要多变。讲究落点 对削球选手来说,发球更要与后面技战术套路的展开紧密配合起来。在实战中要尽量多准备几组不同的发球套路,用以干扰对方的进攻。发短球到对方的正手位时,要结合侧上和侧下,把旋转发足。通常在这个落点上,对方很难打出很有威胁的进攻。这样也有利于自己在后几板的衔接中发挥削球旋转和控制的优势,机会好时可以直接抢攻。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2,(9):104-105
站在正手位发钩子球是王皓经常采用的发球套路,它主要是为了将对手的回球引到自己的反手位,继而利用直板横拉在左半台实施抢攻。这项发球技术更注重食指和中指在触球瞬间,将力道充分传到球体上的感觉,而且手腕抬拱的幅度要比站在侧身位发球时更大。在实战中,通过左右侧旋与转不转发球的配合,可以加大对方调整拍形和控制旋转的难度。一旦对方回球质量不高,就会陷入两条线路被抢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20.
在本组图解中,陈梦发球后被何卓佳使用长胶侧剌的技巧压制,在面对非常规的来球时,她及时应变侧身,改用稳定性更高的正手抢拉处理来球,最终凭借超强的控球能力,主动利用旋转化解来球威胁,并通过较大范围的落点压制完成得分,展现了在前三板对抗中化被动转主动的相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