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可布逊早期的标记理论对语言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所谓"有标记" "无标记"与语言对称不对称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郝玲 《现代语文》2006,(5):20-22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以"深/浅"为例,研究发现,反义词"深/浅"在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描写和分析其不对称现象并加以解释,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论点,并将"信息不对称"理论迁移应用于高职院校工作领域,分析有哪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带来怎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工作.  相似文献   

4.
冯莉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117-119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人类重要思维方式的隐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上/下”并不总是对称出现的。文章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在……上/下”结构中,通过对它们在聪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时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田婧 《现代语文》2010,(5):48-49
"上"和"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等意义。而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两者并不总是对称出现的。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定在"上""下"作为方位名词时出现在介宾词组末尾的这一小类情况,即放在"在……上/下"结构中,着重分析它们在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6.
“有没有”正反问句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并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本文描写分析了“有没有”正反问句答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指出“有没有VP”有可能最早产生于《红楼梦》时代。在此基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语言接触、传媒诱导、语言内部要素互动、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的社会类推心理,并对其答句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预见。  相似文献   

7.
“多”和“少”在作状语时,语法上有不对称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意义不对称,结构对称;意义不对称,结构不对称。以认知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多/少 VP/AP”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8.
"上/下"的不对称始于方位词原型的不对称. "上/下"在语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不对称. "上/下"在隐喻上的不对称主要是认知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的民族文化环境是"上/下"不对称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写了"平行对称式成语"中存在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对称与不对称形成的动因:前者是对称象似性反映后者是顺序象似性反映.  相似文献   

10.
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不对称语言现象的存在有着三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心理感知因素,二是修辞认知因素,三是语用因素。随着这三种因素的变化,对称和不对称的格局亦会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1.
"惜贷"现象是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基于信息经济学原理,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解释了银行"惜贷"现象出现的原因.结论表明:只有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行为与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相结合,才能完全解释"惜贷"现象,并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惜贷"与信贷紧缩问题,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的融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学龄前儿童读物有别于成人读物,在语言运用方面有自成一体的特色,本文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读物中的不对称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张正杰 《文教资料》2008,(34):185-186
本文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分析了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针对此现象提出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确立研究生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主要地位,以及建立信息激励机制等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党建水平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14.
信息对称中基础教育的"知识沟"现象与关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对称是一种理念,也是教育传播学视角下基础教育追求的理想.本文从辨析"信息对称"的含义出发,解析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知沟"现象,进而提出重构教育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方位词"前"、"后"空间性、时间性的分析揭示出其中的隐喻关系,并且阐明在实际使用中所体现出的语义和用法上的不对称现象,对"前"、"后"的语义进行相对全面的考察、总结。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能性述补结构中,否定式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本文以普通话与方言作比较,讨论了“V得C”与“V不C”在使用频率、结构形式、语法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并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17.
"很"、"极"、"甚"三词在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对VP选择的不对称;充当程度补语的不对称性;有"不很/甚 形"、无"不极 形"、构成双音词的情况不对称等几个方面."很"、"极"、"甚"三词作为程度副词呈现了明显的共性与个性.对不对称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语法差异的揭示和汉语类型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郭翠萍 《现代语文》2007,(11):25-26
一、汉语中性别标记不对称的现象 (一)在称呼词上的体现 性别标记的不对称首先表现在对对方身份的称呼上.在我国封建社会,女子长期没有地位,出生后也没有名字,出嫁前随父姓被称为"氏",嫁后再加上夫姓称为"×氏",或者直接冠上夫姓称为"×夫人"或"×太太".  相似文献   

19.
张玥 《文教资料》2007,(29):48-49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是隐喻映射范围最广的一对方位词,它们可以表示时间、地位、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文主要关注"上"、"下"隐喻意义在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对称的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语句末尾成分的出现对前面部分产生语义、语法上改变的语言现象,目前我国对这种现象在汉语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完善,概念界定亦不甚清晰.从修辞角度出发,厘清"园径现象"与其他修辞手段的关系,减少中间状态".园径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对语体是有选择性的,大量实例证明了它"轻"口语"、重"书面的特点,并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