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知道喝酒为什么要碰杯吗?一种说法是喝酒碰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喝酒的时候,人们很多器官都可以参与这一乐事。如鼻子可以闻到酒香,眼睛可以看到酒色,舌头可以尝到酒味,唯有耳朵被排斥在外。于是古希腊人就想出了一个有趣的主意,即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让耳听到叮叮当当清脆的响声,这就公而平之了。另一种说法,喝酒碰杯来自古罗马。那时候的罗马人在发生矛盾要进行决斗时,都要喝上一杯酒。这一杯酒含意深刻,即是壮胆气,又是逞“英雄”,还是告别酒等等。但两人喝酒时生怕对方在酒里掺上有毒的东西,因而在喝酒前,…  相似文献   

2.
谈习惯     
说起习惯每个人都可能有一种到几种习惯。比如爱吃的习惯,爱睡的习惯,爱玩的习惯,爱喝酒的习惯等等。但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却有爱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正葡萄美酒自家酿宾川是大理著名的水果之乡,葡萄产量是水果产量中比较高的一种。自酿葡萄美酒算是宾川饮品中的一绝,到宾川游玩的朋友一定不可错过。十几年前,余表弟请我吃饭。在他岳母家。余表弟约我喝酒。我说,我不会喝酒,余表弟说,不会喝酒不要紧,这个酒,不会喝酒的人也可以喝,酒精度不高,你尝尝嘛!他说,这是他岳母自家酿的葡萄酒。余表弟不由分说,给我满上了一大杯。深红色的酒浆,颜色和质地有  相似文献   

4.
瑞士人与酒     
瑞士不象法国那样出产世人皆晓的美酒,但阿尔卑斯山区险恶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健壮的瑞士人,也培养了瑞士人能喝善饮的豪爽性格。他们对酒有着特殊的爱好,家宴、朋友聚会和庆祝活动都少不了酒。初到瑞士时,我在一些聚会上常因不会喝酒而尴尬,只好以果汁代酒。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对酒产生了“好感”。那是去年8月的一天,受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之邀,我参加了论坛在阿尔卑斯山区举行的“半夏节”登山活动。那天,烈日当空,万里无云,雄伟的阿尔卑斯山绵延无际,脚下是青青的绿草。斑斓的野花,远处是皑皑雪峰,令人对大自然的神…  相似文献   

5.
法国人与酒     
法国人很喜欢喝酒,他们对酒有着特殊的爱好.法国是产酒大国,其葡萄酒产量居世界之首,法国白兰地和香槟酒是闻名于世的美酒.法国也是酒的消费大国,据统计,就葡萄酒一项,平均每个法国人一年消耗量就超过七十五公升.在法国,许多家庭都有酒窖,里面珍存着各种好酒.在生活比较讲究的家庭里,有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和度数高低的众多的瓶装酒作为陈设品,有的数以百计,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在大小饭店和餐馆里,餐桌上摆放的菜单只有二三页,但酒谱却是洋洋大观,厚厚的一本.法国人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喝酒的方式也别出心裁:饭前  相似文献   

6.
我不谙茶道,只听善品茶的朋友讲过“一尝、二饮、三品”的喝茶口诀和“头遍水,二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的茶道。原来,喝茶不同于喝汤,酸、甜、苦、辣、咸入口便知它需浅斟慢饮,反复品尝,才能得出个中滋味,倘若武松喝酒般连饮  相似文献   

7.
吴正格 《寻根》2012,(2):54-56
“粥”的本字是“鬻”。字中的“鬲”,为最原始的煮粥器,是猿类进化为人类的物象标志。“粥”置“鬲”上,兹证是野蛮到文明的食象标志。人以口喝粥,“人”加“口”就成了“史”。因而,这一碗粥里就装得下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8.
献蛇迎宾突尼斯诗斐米德人遇到客人来访时,主人定会献出两条蛇装在客人的口袋里,以表示对客人的盛情欢迎之意。这两条蛇一黑一红,黑蛇是友好的象征,红蛇为欢乐的象征。虽说这种迎宾方式使大多数国家的客人都会感到恐惧,但客人还必须“入乡随俗”,不能表示出有厌恶之感,而且还应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向主人表示谢意和高兴,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不实诚,甚至还会产生反感。喀麦隆西部撒可尼拉族人最隆重的迎宾礼节更为奇特。当贵宾临门时,主人就会毕恭毕敬地献上一条活蛇环绕到客人的脖子上,以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和忠心的祝愿。骆驼迎宾骆…  相似文献   

9.
丛新强 《寻根》2005,(5):13-17
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将“龙飞凤舞”喻为“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嘴旗帜”。从烛阴、女娲的神怪传说,到甲骨文、金文中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或饮于渊”、“见龙在田”,一直到汉代艺术中的人首蛇身诸形象,“龙”这一特殊的图嗨佯式以其神秘的力量长久地吸引、凝聚蕾华夏民族,乃至成为立国之象征。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0.
刘林 《世界文化》2003,(1):50-50
电脑戒指美国一家电脑公司发明了一种个人电脑锁定器。要接通电脑,须将主人的戒指移近到面板前才行。这种戒指上镶有一块微电脑芯片,里面储存有被电脑识别的密码。只有戴上相关密码戒指的人才能利用电脑里的程序和资料。防睡戒指英国发明一种防睡戒指。它能不断测量人体表皮电阻,人疲乏时表皮层电阻升高,戴在手指上的防睡戒指便开始工作。当人昏昏欲睡时,它会发出警报声,将欲睡者唤醒。十分适合司机和夜间工作的人使用。体温戒指美国制成一种可测量体温的戒指。这种戒指嵌有晶体,能感应人体的温度并把数字显示出来。对于训练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11.
被中国史书称为“胡人”的粟特人,是独揽古代经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的天生的商人。僧侣、旅行家、冒险家、士兵……各种各样的人都来往于丝绸之路上。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商人,尤其是粟特商人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在中世纪把东起长安、西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搞得很活跃。中国的史书《旧唐书》中关于粟特商人有如下的记载:粟特人生下孩子后,一定要让婴儿口含冰糖,手握明胶,以此祝愿孩子长大后说话象冰糖那样甜蜜,手中攥着的钱象明胶那样粘着。他们学习粟特文字,善于经商,争夺哪怕是蝇头小利。男子一到二十岁,就到邻国去做生意。他们结伴而行,有时远到中国。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无不留下他们的足迹。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粟特人具有惊人的经商天才。他们遍及丝绸之路上的足迹如今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作为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的一种高度凝练和特殊载体,很早以前就曾零星地流传到了欧洲。但对于抽象、深奥的中国书法,西方文艺界只能表面地、零碎地了解,当然也不乏误解;因为要撇开汉字。汉语本身,而用与汉字的音、形、义差别极大的英语(西语)来表达中国书法的深奥艺术,比翻译、传播中国的其它艺术要困难得多。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虽曾有许多懂中国书法的人到过西方和西方人到过中国,或许他们也曾将中国书法向西方世界作过零星碎语的介绍,但这都远远不能载入中西文化交流史。1935年,有一位名叫蒋彝(19O3-1977,字仲…  相似文献   

13.
狗、猫、鸟和人共同都有的一件事是什么呢?你猜猜看——他们都要打呵欠。他们的嘴突然张开,他们的头都向后仰,然后,随着肌肉的欠伸,呼出一口空气,同时还发出一阵喘息、一声鼻鸣或者是一阵沉重的喉声。当然,声音到底如何,那要看打呵欠的是谁而定。  相似文献   

14.
会玩牌的狗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狗,那只狗非常聪明,它会算术、接飞盘、站立,更厉害的是还会玩桥牌,主人无聊时都会和狗狗玩桥牌打发时间。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有只非常聪明的狗。有一天,有位记者来访问那个狗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郭新生 《寻根》2002,(3):16-19
每年阴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河南淮阳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二月人祖庙会”,“泥泥狗”就是庙会上的民间祭物。“泥泥狗”造型古朴,刻绘幼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民间深受喜爱,被专家、学称做中国古代化的“真图腾”、“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1791年11月的一天,天气寒冷,令人不悦。莫扎特走进维也纳“银蛇”酒馆。他经常来此喝酒。酒馆在凯恩纳尔大街1074号(以前是1112号)。这里也常有演员、歌唱家和音乐家前来光顾。在上面提到的那一天,莫扎特在第一间雅座间发现有好几位陌生客人,因此立即走进隔壁一间小一点的房间,里面只摆着三张桌子。这小房间墙上画满各种树木。这些树木是在房屋主人把这间房间改成小圆顶之后才画上去的。  相似文献   

17.
红楼酒令     
《寻根》2017,(1)
正酒令是酒席上助兴之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行令饮酒",即酒席之上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对诗联句或进行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酒令起源于春秋战国,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所谓"觞政"就是酒令。明代王志坚在《表异  相似文献   

18.
大山行孝记     
知道我喜欢吃榴莲,他会不时买一个,自己却只尝一口,然后就再不动勺子,凭你怎么动员。"对我来说,觉得吃一口和很多口是一样的,都是那个味道,后面的都是重复。"不由惭愧,还不如儿子,就是喜欢重复,喜欢重复那个味儿。在享受上不喜欢重复,在孝行上却永不满足,这就是儿子。妻说,上幼儿园时,姥爷姥姥到县城,儿子回来从兜里掏出两块蛋糕,说,这是阿(我)给阿姥爷姥姥的。姥姥闪着泪花说,这么大的一点人儿,咋想起来的,知道给姥爷姥姥留着吃。妻说,儿子把两块蛋糕装回来,意味着一顿没有吃主食。妻说,  相似文献   

19.
左眩 《世界文化》2014,(6):36-38
<正>遇见爱德华,是一种幸运。虽然我们不能像他的主人阿比林那样真正地拥抱他,但我十分坚定地相信,每个遇见爱德华的人都会深深地爱上他,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曾经是一只近乎完美的陶瓷兔子,美丽,优雅,高贵——虽然有一点自命不凡,可那不过是每个完美的人都会有的小毛病。他的主人阿比林是那么爱他。每天晚上,她都对爱德华说:"我爱你,爱德华。"  相似文献   

20.
楚辞与荆楚饮食文化冷樵屈原的《离骚》中有如下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女夸以练要兮,长咸页颔亦何伤!译诗:清晨口双双饮木兰树上滴沥的露水,傍晚食用秋菊初生的花瓣。如果我的情操确实美好而精纯,长久地面黄肌瘦又有何妨!《九歌·东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