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开辟《地、市、县报问题探讨》专栏,许多同志就如何办好地方小报发表了看法。本人认为,地方小报应象发现新闻线索一样去发现地方读者心理特点,这样报纸才能使读者喜欢看,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小报要办好,难度大。原因是:一、地方信息量受限制;二、地方记者和通讯员队伍力量受限制;三、会议新闻多,篇幅占的比较大,读者不爱看。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办好地方小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纵横开掘,既报道“历史”,又报道“地理”,增加读  相似文献   

3.
专业性小报,特别是地方的专业报,周期长、版面小、人手少、报道范围窄,社会影响远远赶不上日报、电台、电视台等综合性新闻媒介。因此,每逢记者云集,采访较大新闻事件时,小报记者往往感到势单力薄,举步维艰,难有作为。免不了感叹:小报记者难当! 然而,是不是专业性小报记者就无所作为呢?尽管我国新闻事业还在蓬勃发展,各类报刊竞相诞生,  相似文献   

4.
从客观上说,地市级报纸与中央、省级报纸确实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地市报记者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大有文章可做。克服地市报记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抢,我也抢;他抢他的,我抢我的。由于所发新闻的价值及报纸的级别、辐射面、版式规格等方面的不同,报纸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可能带来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在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同时采访时,有的大报记者表现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地市报记者言行拘谨,思路受阻。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和实报     
实报是抗战前的老北京人熟悉的一张四开小报。因为它比对开的小,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小实报。我熟悉的是1933年以前的小实报。那个阶段,我给它写过通讯和社论。小实报不同于当时的一些不登或少登政治新闻,只搞低级趣味的一般小报,它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即“小报大办”。它的内容和大报一  相似文献   

6.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7.
小报记者,主要是指市县级党报记者。在中国新闻队伍中,市县级党报记者人数最多。相对于国家级和省级党报等大报记者而言,小报记者普遍面临着报道地域范围小、新闻资源匮乏、题材狭窄等客观现状,新闻主题不易深化,因而很难在省和国家级的新闻评选中获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加之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上,人们通常把记者分为"大记者"与"小记者",把报纸分为"大报"与"小报"。虽然这不科学,但大家似乎都认可。我是一名小报记者,当然就属"小记者"。我认为,在社会上,"小记者"与"大记者"相比的确有差别。首先,"小记者"出门采访待遇与"大记者"有差距。一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新闻学会、记协湖北省分会1981年在宜昌报、黄冈报和长江航运报、江汉石油报分别召开了地县小报和城市企业小报经验交流协作会,实践表明,这样的会议,对办好小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黄石日报就从参加的两次协作会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有的已付诸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地市报记者写内参报道没用,也有的地市报记者认为,写内参是大报记者的事,小报记者没必要去写内参。我以为,报纸固然重要,内参报道亦不可忽视,大报和小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感是一致的,如果在抓好报纸的同时,也抓好内参报道,那么,党报联系群众,发挥喉舌和耳目的作用会更有效,有些不宜公开报道但又是非解决不可的事,必然会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以求解决。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们石河子垦区有个紫泥泉种羊场,是国内四大种羊场之一,从五十年代开始,这里涌现过  相似文献   

11.
还我记者名     
1998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一篇《小戴彬喜上加喜》的文章,署名为“本报记者亚男 监利报记者 袁呈彦”。看了这个署名,让人好生羡慕。其实,小报记者在大报上被署以记者,并与大报记者齐名。这本来是个寻常事,因为大记者小记者,都是记者。但实际上有时不是这回事。  相似文献   

12.
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事业,是由于它传播刚刚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为大多数人共同关注的事实。“共同”的范围越大、程度越高,新闻的意义就越大.影响越广泛.其作用也就越强烈。如果将新闻机构在新闻报道中对这种“共同关注”的获取称为大意识的话,那么,被称作小报的企业报也要拥有这种大意识。企业报天地小,版面窄,读者单一,专业性强,如何体现出大意识?从编辑、记者的角度看,关键是要手握三寸笔,心装天下事;耕企业三分田,观社会之大气候。  相似文献   

13.
如果要问:是大报好办?还是小报好办?对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刘姥姥在王熙凤跟前哭穷,说自己是小家小户,而王熙凤却说“大有大的难处”。家政如此,办报大概也如此。办大报有大报的难处,办小报有小报的难处。反过来说,大报有大报的优势,小报有小报的优势。克服劣势,发挥优势,事在人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有的学校规模很大,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如一座小城镇。于是校办小报应运而生。但一所校报毕竟是小报中的小报,怎样把这个小小的新闻媒介办得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就是这个大小问题。校报面对几千人,最多几万人,可谓小矣,因而它不能象大报那样面面俱到,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绝不是说它可以关起门来只谈校内琐事,而与国内外大局无关。相反,要吸引学生们  相似文献   

14.
目犹不可信     
除了杜撰、瞎编报道外,一般失实报道,恐与有些人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过于相信已成的思维定势有关。 一位劳模从北京参加表彰会归来,一家地区级报纸记者前去采访。这位劳模身受殊荣,心情激动,在言谈中道出他在一位副总理家作客云云。记者颇为敏感,迅速抓住“作客”这个新闻眼,很快便在小报头版头条披露了。相继,省级的一些报纸,亦把“作客”付诸报端。  相似文献   

15.
我们襄樊市区内,共有6家新闻单位。新闻单位多,且集中,竞争力强,压力也很大。《襄阳报》作为一张县级小报,与市报、市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县台(电视、广播)相比,真可谓处在“夹缝”中生存:一是我们刊期长(周二刊),新闻抢不过诸家;二是来稿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局限一县之内),稿源不足,三是小报人手少,没有专门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求生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一张出版周期长、发行量小的小报要编发出好新闻、大文章自有很大的局限,但如果策划成功,也可创造一番气象来.笔者在从事湖北十堰周边市县人医集团报《人民医苑》(鄂十内报准印证第002号)常务副总编工作三年来,编发的部分作品就获得湖北新闻奖等新闻奖项20余个.报纸获全省卫生宣传专业报一等奖,个人连年成为十堰市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和卫生部《医院报》优秀记者.其中的得失,本文结合实践试探讨之.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有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对新闻的感知能力,对记者来说,有了  相似文献   

18.
地区小报版面小,加上许多小报是隔日刊、周三刊或周二刊,使得用稿和版面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怎样改革会议新闻的报道,实是小报小办值得探讨的一个题目。我们湖北襄阳报在改革经济宣传中,对改革会议新闻的报道作了些尝试。一,从实际工作情况出发,选择角度,突出重点写会议消息。去年,我参加了地区行署召开的全区多种经营会议。这次会议规模比较大,讨论的问题也比较多,按有关部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20.
记者这种职业,每天面对的是万花筒般的世界、万花筒般的事物、万花筒般的采访对象。如何在万花筒中捕捉最绚丽的画面,这就需要记者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有了一双“新闻眼”,表象中能看出精彩,看出本质和内涵;有了一双“新闻眼”,就会在有些同行对同一事物还处于淡漠状态时,你已经酝酿出一种冲动。 表象中看出精彩,就是在同样的题材中你的眼光高出一筹。或者这本来是个新闻,但有人是见多不怪,有人是不以为然,有“新闻眼”的记者在这种常态下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有眼光。以1995年中央级报纸的几篇新闻为例,《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