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每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消息》、《黄鹂》等优秀诗作,都让人流连忘返。这固然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们普遍体验到的真情至性,却也得益于诗人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作者在诗歌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抑扬艺术。  相似文献   

2.
王小航 《黑河学院学报》2022,(1):117-118+12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擅长以朴实简单的意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弗罗斯特诗歌主题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等的矛盾复杂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修墙》中的反讽手法和《摘罢苹果》中的隐喻手法的运用,成为其文学写作的典型手法。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之作。整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借助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把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对眼前无奈的离别,表现得真挚、浓郁,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本文带领学生深度的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诗意。  相似文献   

4.
用典是诗人抒发内心感受常用的艺术手法,显得构思巧妙且意蕴深邃。瞿佑在《剪灯新话》羼入了大量诗歌,而诗歌中又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其典故类型可分为语典类与事典类。语典类通常来源于《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史书、前人诗句等,事典类则通常化用各代典籍中的趣闻逸事、传奇话本、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等。通过对诗歌用典的分析,可以由前入深地了解诗人用典的来源与用意。  相似文献   

5.
中学时,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老师把诗歌的七节内容转换成一幅幅的画面,于是唯美的文字、唯美的画面就长留了心底。二十年过去,每每想起诗人徐志摩,洁白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似乎都会历历在目,但潜意识里又总觉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的眷恋,却又总是不能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二十年过去重读这首诗歌,就是要把这首诗歌中的美丽的东西展现给我的学生,带着这些青春年少的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那无尽的哀伤和惆怅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付悦 《文教资料》2010,(13):14-15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的重要开拓者。他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译者。然而,在国内外关于徐志摩的研究中,他的诗歌创作往往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而他在翻译上,例如诗歌翻译上做出的成绩,却经常为诗名所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徐志摩翻译的汤姆斯·哈代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徐译哈代诗歌分析徐志摩的诗歌翻译思想。从而客观地认识徐志摩在诗歌翻译上的积极探索,以及其作为诗人译者在新诗运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江珏明 《学语文》2021,(1):44-45
《书愤》这首诗无论从诗歌的表层含义,还是内在的情感脉络看,都集中体现了孟子“知人论世”的诗学观。全诗不仅时间跨度大、前后情感对比强烈,大量使用典故来突出情感表达,而且透过关键词梳理能逐层理解诗人情感背后的深沉社会内涵。同时,抑扬手法的运用又加深了诗人以诗明志的直观效果。  相似文献   

9.
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自《诗经》起,我国的历代诗人、在诗歌比兴的手法运用上、有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且有不少传世之作。下面就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在比兴手法运用的艺术成就上,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是徐志摩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诗歌仅仅五句话,但却委婉深情地表现了一个日本女郎婀娜的形象,创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而且可以从诗歌中窥探诗人的爱情。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青年诗人。他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比、兴两法,造成瑰丽谲怪的艺术境界,抒写他对中唐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内心忧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兴两法起源很早。《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后世有成就的诗人一直把这两种手法作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李贺诗歌是以运用比、兴手法著称的。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是一个才气横溢、交游极广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魅力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艺术推向了顶峰,同时这部作品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  相似文献   

14.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所谓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手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比拟、双关、排比、对偶、对比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等;说理手法———寓理于事、托物说理、以小见大等;描写手法———白描、渲染、映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构思艺术———精心剪裁、奇妙组合、艺术想像等。下面就几种常见的表达技巧谈—些解题方法。一、对比手法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相似文献   

15.
<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六大颂歌中最后的一首,但往往得到的评价最高,其原因除了诗人别出心裁地歌颂秋天之外,还应联系到济慈对诗歌"想象力"的重视和他在写作中对"通感"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杨素芳 《海外英语》2012,(14):192-195
该文试图采用新批评理论对艾略特的名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反讽,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进行解读。通过在诗中大量运用反讽,诗人更好的表现了诗歌的主题,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对此手法的解读可帮助读者更好更清楚地理解整首诗,并欣赏其中的语言艺术特色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18.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当代军旅诗人李瑛步入八十年代的一篇力作。此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的诗歌形象,歌颂了人间的真情至爱,歌颂了为人民服务和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别林斯基说:“诗人用想象来思考。”《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之所以创造出一个生动的诗歌形象,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联想。所谓艺术联想,是由一个形象想到同这一形象相似的形象的方法。相似,包括形似(即事物相互间的外形、色彩、声貌是相似的)、神似(即事物相互间的情调、神态、气质有相似之处),和质同(即事物间  相似文献   

19.
郑秋萍 《文教资料》2007,(33):46-47
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他的名作《在地铁站》堪称意象叠加手法运用的典范。诗人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充分揭示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以及感情与思想交融的主题,收到了"理智和感情瞬间的复合体"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歌的数字夸张郭强李白的诗歌,色彩瑰丽,热情澎湃,气势磅礴,历来被世人称道。诗人大胆神奇的夸张,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激奋不已。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使用夸张手法时,运用数字进行夸张,是诗人夸张艺术的一把杀手锏。可以说,诗人正是用夸张化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