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却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封侯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诸侯王集团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是双纯粹的利益目的结成的联盟,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双方反目,诸侯王遭到屠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刘邦集团的主要成员如张良、陈平等人几乎都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而这也使得刘邦集团在夺取天下的军事斗争中亦彰显出道家的特色,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军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项羽将一手好牌打成烂牌,坐失斩杀刘邦良机,实力弱小的刘邦则化险为夷,全身而退。比较分析刘项集团的主帅、谋臣与主帅亲近之人的性格特征,刘项集团的斗争结果显而易见。人物性格是探秘《鸿门宴》刘项集团胜负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在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早先追随刘邦起兵的丰沛籍子弟成为一支政治军事力量——"丰沛集团"。丰沛集团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是汉初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兴衰与汉武帝内外政策的转变、新兴军功地主的崛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最终惨败给刘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综合分析,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双方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8.
功人还是功狗?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要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岁余未决。为何?刘邦与功勋武将集团之间意见相左。刘邦以文臣萧何功劳最盛,诸武将则认为自己披坚执锐,攻城略地,置生死于不顾,始有刘氏江山,而萧何躲在后方,仅凭只言片语,文墨议论,便居于武将之上,这不是让众人寒心吗?  相似文献   

9.
刘邦布衣集团经历秦末变迁与动荡后,以帝王将相身份掌控天下,占有并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拥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权力和声望。出身卑微的布衣们通过艰苦奋斗成为高贵的帝王将相,攀龙附凤的皇亲国戚与功臣子侯和异姓王子侯同样获得莫大荣耀。从社会流动角度探讨刘邦布衣集团成员由布衣而将相的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良字子房,汉初名臣,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西汉政权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获侯功者凡一百四十三人,并列以次序,以彰元功之臣,凡最著者一十八人。而张良虽获侯功,却不在十八功臣之列。这与汉初实行的军功爵制,功次制度,汉高祖刘邦的用人观及其与丰沛集团的密切关系等诸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刘邦布衣集团与西汉政权的建立曹家齐刘邦为什么能建立起统一的西汉政权?学术界论述颇多。概而言之,主要从刘邦能与天下同利、得民心、善于用人、策略正确等几方面来论证刘胜项败的必然性。有人侧重一面,有人全面立论,可谓阐论精辟,说服力强。但若细加思索,似乎感到...  相似文献   

12.
范增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羽集团中,范增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宴会前,他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宴会上,他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继之又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后,他拔剑击碎刘邦送的玉斗,气得大骂项羽.对于项羽的成败,他比项羽本人还要着急.  相似文献   

13.
张良作为秦末汉初的关键人物,其前半生以报仇强秦、复立韩国为己任,后半生以辅佐刘邦一统天下、维护汉朝统治为目标,其思想发生如此转变,当与其复立韩国活动的失败和对局势及刘邦集团的正确洞察有关。总体而言,张良身上凝聚了中国士人智慧与忠信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出席,诸如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和樊哙,卓立于其中者当推樊哙。诚然,别说同项羽、刘邦,即便同范增、张良相比,樊哙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仅是刘邦麾下区区“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角色而已。然而,由于他,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形势才得以缓和。事实证明,刘邦与项羽的强弱胜败正是以此宴会为转折点的。所以,说樊哙身系刘邦及其军事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盖不算溢美。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随着斗争或张或弛愈来愈饱满,以至光彩照人。灭秦之后,项、刘两大对峙着的军事…  相似文献   

15.
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兼与张志坤先生商榷张斌荣鸿门宴是楚汉相争历史中的;一大关捩。有关这次“宴会”中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所取策略及其得失问题,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传统看法认为,鸿门宴上项羽没有乘机杀刘邦是大失策,为他以后的失败埋下了后患。...  相似文献   

16.
刘邦性格呈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和阴狠猜忌的双重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性格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建国过程中,前发挥着主导作用,吸引团结了一批臣武将,使刘邦集团最具活力、智慧和凝聚力。在称帝以后,其阴狠猜忌的一面则日益膨胀,对铲除异姓王,巩固刘氏家天下,维护君臣等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集团由弱变强,由被动变主动,最终走向胜利;项羽集团则由强变弱,由主动变被动,最终走向失败。原因是什么?历来论者甚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转机中去寻找答案: 第一,项羽北定三齐与刘邦还定三秦。公元前206年,齐国贵族田荣,因反秦无功而没得到项羽的分封,便在三齐之地割据称王。为了维持分封秩序,项羽不得不亲提大军北定三齐。好不容易平定了田荣之乱,田横又集众反叛,拖住了项羽,使他不能迅速离开山东南下。正在这个时候,汉中的刘  相似文献   

18.
左右手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非常信任、倚重他。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刘邦只让他做了一名管粮的小官。萧何与韩信交谈过,知道他有奇才。刘邦的军队到南郑时,手下很多人都逃跑了,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记叙了刘、项两大军事集团在一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场政治斗争中,身处弱视的刘邦集团通过严密计划、上下级属官的密切配合,以及善用敌情的战略战策,最终在巧走脱险与项羽集团的眼皮下,化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以项羽为首的集团则谋士与君主意见不合,人心涣散,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20.
刘邦的哭     
当项羽兵败垓下,刘邦把前线上士兵争分到的项羽的尸体并全,确认无误后,上报楚怀王追封项羽为鲁公,把尸体葬回项羽的老地方谷城,并且亲自主持了项羽的葬礼。而就征这个时候,刘邦忍不住哭了。我想刘邦这次的哭是真实的,在我看到的关于刘邦的记述里,刘邦很少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