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一文选自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套不住的手》,通篇描述了陈秉正在长期艰苦的劳动中练就的一双坚硬、有力、灵巧的手,赞美了像陈秉正这样的老一代农民高超的劳动技能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中心,理清结构,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2.
《手》一文(六年制九册第19课)是著名现代作家赵树理的作品。课文以质朴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陈秉正那一双与众不同的手,赞扬了老一辈人高超的劳动技能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一课,除了指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注意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促使学生自觉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一、初读课文,认识手的外形,初知劳动的作用教学开始,让学生轻读课文并思考:①这一课向我们介绍了谁的一双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②陈秉正的手是什么样子?他这双手和别人的手有什么不同?③七十六岁的老人,身体为什么会如此强健?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意在让学生明白:陈秉正虽  相似文献   

3.
语文八册第七课《手》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课文以主要的篇幅描述技术组长陈秉正老人的手。通过对他一双久经磨炼,饱历风霜、坚实能干的手的描述,深情地赞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可贵品质。文章虽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的,但让人读起来却感到生动、深刻。陈秉正老人的一双手以及他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给人留下了亲切难忘的印象。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是读懂和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想着重有关手的描述部分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 《手》这篇课文,通过讲陈秉正老人有一双技术高超、坚硬有力和灵巧的手,说明熟练的劳动技能只有在严格要求、勤学苦练中才能获得,同时说明时代变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这是本  相似文献   

5.
读一九九五年第二期《小学教学参考资料》黄焕勋写的《长文如何短教摭谈》(以下简称黄文),获益匪浅,他告诉了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讲授长篇课文的一些方法.文中所列四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遗憾的是,黄文的举例尚欠准确,影响了“长文短教”.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一、关于对《手》(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的设问问题.黄文中说,一青年教师上优质课,选择了“直奔中心”法教学,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从破题入手,进行了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课文写的是谁的手?(陈秉正的手) 陈秉正的手是怎样的手?(劳动能手)为什么说陈秉正的手是劳动能手?”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三问其实都不准确.第一问的启发因素太少,没有准确把握五年级学生的实际,学生不用跳,就是坐着也能摘到这个“桃子”.第二问本身问题不大,但答案是“劳动能手”就不妥了,问的是什么样的“手”,岂能答是怎样的“人”.第三问具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尤如“为什么你的脚是三好学生”这类问题一样,使人啼笑皆非.如此缺乏准确性的三问,怎么能“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进而“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相似文献   

6.
《手》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赞美了白云冈公社大磨岭大队教练组组长陈秉正在长期艰苦的劳动中练就的一双坚硬、有力、灵巧的手。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人用汗水换来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不能丢的道理。《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段落分明与中心明确的关系,明白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重点是根据本组重点训练项目“中心要明确,段落要分明”确定的。《手》这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层次清楚、段落  相似文献   

7.
<正>记得读小学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叫做《手》的课文。文中写道,很多人都羡慕主人公陈秉正的那双大手,因为那双手正反两面都结满了老茧,却依然灵巧得出奇。所以有人说:"我要是也能有您这样一双手就好了!"可陈秉正给他的回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同志于二十年前发表的《套不住的手》是一篇思想深刻、风格别致的优秀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与称赞。作者在这篇作品里,运用他那饱含激情的彩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可敬可爱的、闲不住的老农的光辉形象,它通过描绘陈秉正老汉的“套不住的手”,热情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新思想、新风尚和传统美德。这是一曲劳动人民的颂歌。七十六岁的陈秉正老汉是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性格倔强。几十年的劳动,练就了他一双结实、勤劳的手。作者在描绘这一人物时,并不是全面地介绍陈老汉的经历,而是着力刻划这位老人的一双闲不住的手,通过这双手,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小说的开始,作者就点  相似文献   

9.
《手》是一幅构思缜密,以小见大,烘云托月的白描画。学习它,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不易抓住从外表到内心,以手写人的特点。课文分三段来写陈秉正手的特点——技术高超、坚硬有力、灵巧能干,刻画细致,不惜笔墨,红花绿叶,对比鲜明。第一段,先将陈秉正的年龄与体质进行对比,再将教练农活时的师徒进行对比,写出了陈秉正的手的第一个特点——技术高超,这些对比有力地映衬陈秉正本领高强、技术全面、  相似文献   

10.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第4期刊登了一些学生对课文的反映,我在实践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手》一课写陈秉正的手“跟铁耙一样”,今天开拓靠的是智力,学那有啥意思?《挑山工》写工人挑着重物登山,这样的劳动太原始了。泰山安上了索道,运物应实现机械化。《为人民服务》讲“完全”“彻底”,现今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唱高调。……于是,有的同志认为:教材内容落后于时代了,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实际。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手》一课让学生分段时,学生意见出现了分歧。一种认为1-3节为一段,另一种认为1-4节为一段.究竟哪一种意见对呢?这时,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鼓励学生说:“到底谁分得对呢?这要看谁的理由充分,看谁能说服对方。”经我这一点,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说,前三节都是介绍教练组长陈秉正,下一段才写他怎样教徒弟们做活儿,因此前三节应为第一段;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这篇文章作者的思路不是按事情发展情况来安排的,而是按“手”的不同方面组织材料的。前四节虽然写的是陈秉正的“教”,但实  相似文献   

12.
这篇小说,高中学生一般具有自学的能力。因此,作为教材,重点应放在理解和表达的训练上。具体要求是:理解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意义;学习抓住特征加以细致刻划的写人方法;进行笔写和口讲的课堂练习。一《套不住的手》的主人公陈秉正是个真正的实干家。作者通过主人公的一双手,巧妙地表达了他对生活,对劳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个平凡而又崇高的英雄形象。陈秉正是个古稀老人。他靠一双勤劳的手创  相似文献   

13.
《套不住的手》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韵味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一双手的描写,勾勒了一个动人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读了之后,令人受到巨大的鼓舞。作品主人公陈秉正的性格特征在哪里?就在不服老。他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但身体却很硬朗,一点也不显老,干起活来,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但更重要的还在他思想不老。按惯例,  相似文献   

14.
《手》(八册)这篇讲读课文内容丰富,结构又比较复杂,中心思想涉及面宽,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首先应抓全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从课文的十一个自然段来看,以写陈秉正的手为重点内容有三个自然段(第三、七、八),以写陈秉正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为重点内容的有两个自然段(第四、十),这五个自然段应作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语言训练“三点式”湖北汉川县教研室王维洲1.训练知识的准确性。如课文《手》的第二部分,具体叙述了陈秉正的手与别人握手像钳子;在土里抓树皮、禾根像耙子──坚强有力。当引导学生概括“手”的特点时,学生说是“一把硬手”。很显然,用“一把硬手”来概括不准确,...  相似文献   

16.
写人离不开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形象。怎样进行人物的细节描写呢?现根据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内容来举例说明。 (一)外貌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外形特征描写,能较好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手》(第九册第19课)中对陈秉正的手的描写:“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短而粗,而且每个指头都伸不直。外面裹着一层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起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相似文献   

17.
农民的手     
有一次休息的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一个新参加学习(锄地)的中学生听说,忙帮他们在就近捡柴,却找不到什么东西,只捡了二寸来长两段干柿树枝。王新春笑了笑说:“不用找!你陈家爷爷有柴!”那个学生看了看,没有看到什么柴。陈秉正老  相似文献   

18.
摹拟人或物的声音的词为拟声词。拟声词除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外,还有很强的表达作用。在小语课文中,拟声词的表达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拟声词能从听觉上唤起读者的共鸣。使所描写的形象更生动、丰满。①他编生产用具的时候,破荆条不用牛角塞子,只要把荆条分作三股,把食指塞在中间当塞子,吱吱吱……就破开了。(第九册《手》) ②大婶听了,噗哧一声笑了。(第十一册《女邮递员的信》) 例①写出了陈秉正用手指破荆条的“吱吱吱”声,它好像响在读者的耳边,真切可闻,陈秉正老人那高超的劳动技能,以及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在这“吱吱吱”声中充分体现出来了。例②中的“噗哧”一词,使大婶忍俊不禁的情态跃然纸上,突出了大婶开朗、爽快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 上课了,老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完《手》的课文之后,出示了本文的十三个生字词,随即便作了蜻蜒点水式的“字词教学”,接下来是课文分析:从写人到写手,从课文的前半部到后半部,从老农陈秉正到新手王新春,一路讲来,真是滔滔不绝,滴水不漏,。学生交头接耳者有,皱眉者有,嘻笑者有,奈着性子听者也有。我真为老师着急,干嘛不让学生读读写写呢?好不容易老师不讲了,我一看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老师歉意地说:“还有最后一小段,没时间了,下一节再讲吧!”好一个“没时间”,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20.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读写月报》2022,(20):10-11
<正>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