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弗洛依德发现人内心的秘密之后,作家和研究者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的内心世界;继起的新批评,则热衷于条分缕析的文本细读;社会历史批评被人们冷淡久矣;冯祖贻先生这部专著,全面研究和疏理了张氏家族、旁及李鸿章家族,重点写了张氏家族两位杰出人物张佩纶和张爱玲。使我们重新感受了社会历史批评大处着眼的魅力。 这部著作写得厚实又清晰,疏理了张氏家族、旁涉李氏家族百年兴衰的历程,映现出近代中国大灾大难史的重  相似文献   

2.
兰斯顿·休斯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尤以黑人文学见长。《初秋》是兰斯顿·休斯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以不足500字的短小篇幅和充满简单句及对话的简练内容巧妙地刻画了两个年轻时因小事冲动分手的男女青年多年以后在华盛顿广场偶然相遇的情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感慨空间。本文从新批评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批评主义最具特色的批评方法——细读法来分析此短篇小说所蕴含的反讽、悖论、含混、张力以及文章通过这些手法所达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的差异,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有一些不同。但是他们从作品文本出发来理解作品及其文学意义这一批评理念是相同的。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为脉络,将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还原到历史进程中,借以概览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并管窥西方文学批评理念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张爱玲的精神境界。认为胡兰成从宗教视角出发深化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认识,而傅雷等人受意识形态束缚限制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挖掘。为认识张爱玲的博大的基督精神以及消除以往对她的“自私”的误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李尔王>开场处的情节悖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悖论的主要含义是权欲对人的毁灭;另外,该悖论在剧本悬念设置和揭示全剧荒诞主题两个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研究方法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批评方法。它将文学批评的目标锁定在文本之上,并创造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批评范畴,如:复义,张力,反讽,隐喻,象征等。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来对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进行文本分析,以求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代部分文学评论认为乔伊斯·基尔默的《咏树》过于简单、不协调以及语言色彩单一,对此本文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强调该作品在艺术上的整体性和美感。本文采用新批评主义者所提出的细读的方式,从反讽、词序、比喻、描绘以及语气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剖析,发现在这些所有形式元素的共同作用下诗歌的意境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8.
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批评了《倾城之恋》的文学价值,也掀起了四十年代张爱玲研究的热潮,张爱玲则以《自己的文章》表明了自己的文学立场,从文学思想、创作理念、创作个性、雅俗文学四个方面来讨论这场“误读”与“反驳”,认为文学中的“雅”与“俗”是共存而非对立,创作者应有更大的创作自由,不必拘泥于一种理论体系和文学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呈现雅俗共赏的文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对其中的月亮意象是必须予以认真关注的。本论文尝试进入到张爱玲小说的月亮意象中,探讨其内在究竟。  相似文献   

11.
宋秀红 《职大学报》2011,(3):77-79,93
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之一,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如沉沙折戟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以来,短短几十年里,张爱玲的世界历久弥新,“张爱玲热”延续至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拟从张爱玲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其创作实际,揭示张爱玲文学内外的虚无与务实的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文本细读能力对于幼儿教师进行相关绘本教学尤为重要。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应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对幼师生的文本细读能力的点拨提升。幼师语文教师应善于从文本细节、文本语言、文本结构、特殊修辞、诗歌意象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提升文本细读的能力。这将对幼师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幼儿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D·H·劳伦斯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然而作为诗人的劳伦斯却鲜为评论家所关注。但是通过细读他的诗歌,笔者发现劳伦斯在其大量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哲思,并且这一主题在他的作品里一以贯之。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劳伦斯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理论入手,对他诗歌中表现出的生态意识进行阐释,挖掘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再次唤醒现代人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散文反映出的存在主义的实存状态观,即人的存在在本源性意义上的虚无,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根本性的荒诞、焦虑、孤独和绝望,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存在体验。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意识存在于张爱玲作品中的原因,首先在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其次从张爱玲个人经历的角度来分析,要归因于她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5.
宗城 《阅读》2022,(ZE):53-55
<正>《至少还有文学》收录了作家宗城在2018年至2021年间创作的三十篇作家作品论。本书是一部文学随笔集,分为上、中、下三辑。上辑“心灵的辩证法”主要探讨的是作家对心理深度的挖掘,如菲茨杰拉德、弗吉尼亚·伍尔夫、张爱玲等,他们的文学关注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记忆的处理方式,聚焦现代人在精神层面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中辑“挤掉自我的奴性”关注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气和对社会的反映,如契诃夫、卡夫卡、王小波等,伟大作家往往既能写出个人心灵的煎熬,也能感受到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下辑“经典细读”则是比较纯粹的文本细读和分析,在这一部分,作者关注的是鲁迅、汪曾祺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思想与美学痕迹。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关注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生态意识是阿来作品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用生态批评来解读《蘑菇圈》,从生态之美、生态之危、生态之思三个维度挖掘《蘑菇圈》的生态内涵,进一步得出《蘑菇圈》作为生态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机村从生态和谐逐渐走向生态崩坏,生态危机背后是人心的危机,《蘑菇圈》对生态家园的呼唤背后是对良善人心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是文学》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切入点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大胆质疑、不懈追问以及强烈的历史意识,是本专著突出特点。在具体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中,作者坚持从细读文本出发,同时又以哲学、历史、文化的宏观视野为平台,对所考察的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审视。使其研究成果既体现出文学研究中应有的审美特性,又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对西方女性主义横向移植的基础上的,但它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思想资源、话语模式的借鉴,并非囫囵吞枣地全盘“拿来”,而是依据着中国批评者自己的本土经验有所辨析、有所选择地接受;它的精神品质、理论形态具有鲜明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它关注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式又带有强烈的本土性。它始终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经验和语境,以中国文学和文化为研究对象,审视和批判中国既存的性别文化秩序。可以说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已被有效地植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一种新批评方法和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