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长滨 《考试周刊》2009,(45):20-21
作为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他像所有游子一样,深深眷恋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故乡投去深情的一瞥,都无法摆脱对故乡的风物人情、人文景观、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显露出凝结在他灵魂深处的那种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  相似文献   

2.
恋乡思归,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情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为文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感模式。儒家教化又强化了人们眷恋亲故、依恋故土的情感指向。以儒道两家学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又为文人们的恋乡情结提供了一种哲学模式。这些最终构筑了中国文人的恋乡情感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乡土情结是鲁迅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少年时期在故土遭受的痛苦经历导致了鲁迅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对血亲和“家”的思念源于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而对故土的批判、对乡民的启蒙则是鲁迅集体无意识的超越;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不断冲击着鲁迅的心灵,富国强民、启蒙救亡的新思潮强烈影响着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对峙使他倍感生存环境的挤压与拒斥,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和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与超越作为主观内因促进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初萌生,而社会历史变革的陶铸、时代思潮的熏染与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则作为客观外因导致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终形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4.
童年情结是鲁迅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情感愉悦和精神创伤等丰富文化内涵,是鲁迅所精心建构的绚烂多彩的艺术世界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童年情结是作家理想人格的诞生地与出发地,是我们探寻鲁迅心灵成长轨迹的清晰的路标.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生活经历中,疾病给他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从医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期拯救国民麻木的心灵。在创作实践中表现为对伤痕、病态、死亡的关注,并对症下药,借助作品,对病态的旧中国社会予以解剖与疗救。这份只属于鲁迅自己的医学情结,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7.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国民性批判的视角与指向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民间文化中的民主性、原发性因素的挖掘与发扬上.批判与眷恋、决裂与回归等复杂情绪都从他对农民形象的深度刻画、对乡村纯朴人伦关系的诗意描绘与对童年的深情回忆之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品中所显现的那种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故乡、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鲁迅的乡土小说是对中国农民深厚情感的真挚流露,我们称鲁迅这种情感的流露为"农民情结"。从其小说农民形象的画廊中可以看到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背负生活重担、满怀忧郁的闰土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情景,同时也不难发现鲁迅对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深层次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文学”,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乡土”,一个不变而永恒的皈依。将“乡土”寓于文学之中,沈从文虽不是独创,却是全新的,其独特的乡土情结,值得后人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短短不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能得到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的关注,并为后世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价值不容小视.萧红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童年的生活和长期的漂泊使她对故园逾加思念,影响了她的整个创作,形成了萧红独特的"故园情结".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多彩的生活,丰富的题材,向我们翔实的展示了殷周社会乃至包含远古社会的历史画卷.《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掘的历史文化内容,包含着深沉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国人农业文化心态和文明艺术,从而培养了中华民族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2.
霍桑以饱蘸情感的笔触展现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传奇和风土人情,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浓郁的恋乡情怀,并通过回归、人性等主题的哲学思考展示了渗透在作品中的乡土情结的表征和底蕴,以及这种情结与浪漫主义创作倾向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代知识分子怀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来长安寻求政治出路。他们对帝都长安的向往与依恋渗透着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从而内化成为一种"恋京情结"。从那些贬谪出京诗人离开长安时不舍与悲怨交织的心态,以及离开长安后对长安的思念与怀恋中,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对于代表着皇权的长安,有着一种"葵藿倾太阳"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她笔下的"故乡",不仅蕴藏着故乡赋予她的温暖、宁静,时时流露出她对于故乡的无限热爱,同时也包容着现实所呈现的贫困、悲哀,深深印刻着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巨大变迁的痕迹。故乡对于她来讲,不仅构成了她最美好的生命记忆,更是她可以安放灵魂的一个归宿。  相似文献   

15.
苏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江南青年才子们那梦幻感伤的叙事风格,其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曾一度填补了当代文学中刻画女性性格缺乏心理深度的空白,女性在他的笔下显现出富有魅力和意味的侧面。苏童小说中的“红粉情结”,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以下童年经验、地域环境和流派影响几个方面探讨苏童小说中这一情结的成因,以期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其创作中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思乡主题话语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乡是文学重要的主题。人生旅途崎岖修远,当自我实现的进程遭受阻滞,其情感反应一般是怀乡思亲,心与情交汇成深沉的乡愁。在文化上反映的是思乡怀亲诗的创作。又常以托月寄兴来传达。这种乡土情结经漫长的历史沉淀,扩展为乡国情结的民族情怀,具有传承性,也流淌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的小说是很独特的,而其讲述"故乡故事"的创作姿态,却是二十年来不曾变化的.文章从成长记忆、个性内质和文学背景三个角度力求全面解读其小说乡土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华夏传统文化追求纵情山水、放歌万物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实质上就是尊崇人类本体的自由、澹泊、恬适的愉悦感悟。然则鲁迅小说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正是与其散见于文艺作品中的大量的民俗描摹的点睛之笔密切关联,从而始终洋溢着温馨、浑厚、凝重、典雅的富有时空震撼魅力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9.
柏桦 《文教资料》2013,(18):7-8
贾平凹是当代地域性作家,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商州乡村,后来蛰居在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乡土情结始终是贾平凹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和创作源脉。他的作品倾情表现的是农村乡土的山水风物、习俗人情、生活命运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乡土学写作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现代性叙事下中国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也是历史和化的。它不仅关系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关系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