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婚姻重门第,出现了士庶不婚的现象。这一时期诸帝所纳后妃,大部分出身于世家大族。但分阶段来看,各个阶段后妃的出身情况又有差异。曹魏后妃出身较为低微;两晋南朝后妃大多出身士族;北朝较为复杂,北魏建国初期,诸帝所纳后妃多为部落大人或周边政权首领之女,从孝文帝时开始直到北齐、北周,后妃多出身士族。  相似文献   

2.
南北经学     
581年,隋结束两晋末年以来280多年的分裂局面,复归一统。隋前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朝为宋、齐、梁、陈,时间跨度是420年—589年;北朝为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间跨度是386年—581年,此间的南北经学,各具特  相似文献   

3.
石刻文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有形式,尤以北朝(北魏、北周、北齐)石刻文字为大宗。石刻文字是一种书丹者书写与刻工刊刻相结合的艺术,种类繁多、风格纷杂多样。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为具体实施并完成刊刻工作的刻工有很大的关系,刻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北朝石刻文字的风格,是研究北朝石刻文字形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七、隋的首都隋朝是我国继西汉、东汉及两晋南北朝以后另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晋结束后,北方是16国此起彼伏、相互攻战的局面,大多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南方是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此后是南北朝时代,南、北分裂而治。北方先是北魏一度统一,接着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而南朝则没有北朝那样出现分裂,而是像走马灯似的出现一个接替一个、延续都不长的宋、齐、梁、陈4个政权。到北周大象一年(公元579年),8岁的幼帝初立。当时担任宰相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杨坚在亲信的支持下成为北周的摄…  相似文献   

5.
根据《尉迟敬德墓志铭》记载,敬德之名未必为"恭"。其祖先为西部鲜卑尉迟部落,后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以洛阳为籍贯,但在六镇起义动荡之际流寓于朔州,又以朔州为新籍。敬德祖上历任北魏、北齐、北周、隋等朝要职,但至其父伽时家道中衰。敬德少年时期已经知兵,参与镇压过隋末农民起义。敬德妻苏氏出自关西士族,曾仕北齐。两家变迁可以折射出北朝政局的演变。敬德晚年远离政治,笃信道教。  相似文献   

6.
解放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存在着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下简称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以下简称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唐代前期,继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之后,仍然推行均田制,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对均田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即诸如均田制的范围是否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耕地;均田制是否否定了社会上私有土地的存在;国家各类受田的性质;均田制下  相似文献   

7.
颂碑文是碑文中的重要类型。北朝颂碑文从北魏初期开始出现,是汉人碑文与鲜卑刻石记功传统的共同产物。太和以前,颂碑文以散句为主,平实质朴。太和以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夸饰铺陈的手法以及用典、骈偶成为其主要特色。北齐、北周分立之后,又呈现出华丽和质朴生动的区别,而到庾信创作中达到南北文学融合之后的颂碑文高峰。  相似文献   

8.
隋灭陈之战     
经过西晋短期统一后不久,又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的分裂局面。420年,大将刘裕篡夺了东晋政权,国号宋,此后的160多年里,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此同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不久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历史上将北方先后存在的五个朝代称为北朝。南朝、北朝同时并存,史称南北胡。577年,北周击灭北齐,统一了北方。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国号隋,都长安。 隋朝建立初期,领土虽然相当辽阔,但北有突厥,南有陈朝,成为其统一威胁和障碍,尤其是突厥更显示了咄咄逼人之势,隋文帝杨坚及时调整战略,决定先北后南,北攻南和,各个击破,统一全国。 为此,隋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内政,安定民心,改进兵制,因而逐步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开皇四年(584年),隋对突厥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相似文献   

9.
均田制,从北魏太和九年(485年)至唐中叶,共施行了三百余年。在这三百多年中,均田制的颁行发生了不少变化,特别是到了唐代,变化尤烈。其中授田的对象,就是一大变化。北魏时,奴婢、丁牛和妇人皆受田,而到了唐代,除寡妻妾以外,其他妇人、奴婢和丁牛都不再受田,而新增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的受田。官吏的受田,唐以前主要是依其占有奴婢的多寡来决定的,自隋代开始,则规定“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唐代也规定官爵、官勋,职官、散官等,自一品至九品官都依品级受田。授田对象的这些变化,是有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的。目前,这些变化的原因尚未见有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可以说,这是均田制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不准备就这些变化逐一论述,主要就奴婢受田变化问题,作比较系统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北魏一分为二后,各地域集团因长期分裂的局面而产生了很深的隔膜,这种隔膜在北齐灭亡后依旧存在。北周、隋及唐初统治者不得不设法消除这种因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隔膜,进而联合各方力量,建设新帝国。本文以董敬墓志为线索,试图勾勒出当时一部分山东豪族之心态,以及统治集团为消弭隔膜所作出的努力和收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4)年间领兵征讨开始,到530年被杀身亡,在短短十年时间中,尔朱荣先后经历了策动河阴之变、压平葛荣、平息六镇、拥立孝庄帝、平定元颢叛乱等重大政治事件,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尔朱荣军事集团对北魏末期政坛,以及其后的北齐、北周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秋红 《家教指南》2021,(2):97-111
平结,又称赫拉克勒斯结,由一对方向相反的单结组成,以同侧绳带同上或同下为特征.汉地服饰平结图像于北魏中晚期之际出现后缓慢发展,北齐、北周至隋代迅速发展,分布在中原北方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区域.大多见于佛陀、菩萨、守护神等佛教造像,少许存在于道教及其他造像,施用于胸带、腰带、帔帛、璎珞等.这种图像创始于古埃及,在古希腊罗马获得较大发展,希腊化时期传入西北印度与中亚,之后继续东传,成为北朝隋代服饰表现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城门校尉一职由西汉武帝设立,掌城门禁卫,禁卫都城,意在加强京师防卫,历两汉、曹魏、西晋大致沿袭未改,至北魏则为之一变:人事选任高度门第化、文士化;在北魏复杂的政局变动中,城门校尉禁卫都城的职责被夺,沦为散职,地位开始下降;北齐、北周至隋唐时逐渐丧失军事职能,演变为单纯开闭城门的城门郎。北魏实为城门校尉消亡的分水岭。在这一过程中,北魏城门校尉的门第化、文士化与散职化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于一种相互交织、彼此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勋官和转官     
《木兰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北朝民歌。北朝是个什么概念?很简单: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义熙二年六月被太尉刘裕逼宫逊位,结束了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5至420年)的司马氏王朝。从此,中国南方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更迭;北方仍为早已崛起的拓跋魏占定半壁江山,既而分化为东、西魏。后来,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相继强大,各擅一时之盛,前后历时一百六十多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  相似文献   

16.
梁朝末年,侯景之乱和江陵政权的灭亡,导致了南方不少士人被迫进入北朝,从而在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之下各自有了一个梁末北迁士人群体。处在北朝政权下的这两个群体尽管分属不同政权,却都有着共同的难堪处境,因此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客观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和汉文化意识的认同,一方面则促进了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魏晋南北朝历经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十六国”和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的对峙等几个历史时期;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凡369年(如果从213年曹操封立魏公起算,为376年).300多年间,除西晋(265年至316年)曾维持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散割据的状态.很多民族首领率部众入迁中原内地,倚仗当地个民族之间教育和文化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是促成这期间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 魏晋南北朝,汉族建立的各封建政权都依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基本框架设立学校教育机构.随着时代的推进,学校教育机构的设立有新的发展.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224年)“夏四月,立太学”(《三国志·魏书·文帝  相似文献   

18.
北周武帝宇文邕出于统一北方的政治抱负,下令废除佛道二教,其影响波及北齐,一时大有凿石刻经之风尚,出现了以山东泰山、铁山、冈山、葛山、尖山等为代表的摩崖刻经,形成了北朝特有的摩崖刻经书法风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之一大宗。北朝摩崖刻经是佛教化的中国书法,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19.
刘俊利 《新高考》2006,(10):29-32
【考点指津】1.分析隋朝统一的原因和进步性(1)隋朝统一的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③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这些都为隋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当时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  相似文献   

20.
佛教石窟寺造像艺术从东晋十六国的勃兴到唐代的繁荣,在风格上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东晋南朝宋齐及北魏后期的清秀刚劲风格,南朝梁、北朝齐至隋代的过渡性风格,唐代风格。(以下简称为晋宋风格、北齐隋代风格、唐代风格。)这三种时代风格与同时期人物画风格的发展大致吻合。晋宋风格是以江南士大夫审美趣味为基础,以江南人形象为原型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这种风格传入北方,风行于北朝石窟造像之中。其形象以清秀刚劲为总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