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们,学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后,你们一定能体会到大文豪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一定会被这种深深父爱所感动。高尔基出生于1868年,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正> 1988年12月8日》社会科学报》载:“文学是人学”这一名言,向来认定是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提出的。1988年11月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通俗文学座谈会上有学者谈到,由于过去译文有误,将高尔基一句平常的有关文学的叙述,译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加以表述,以致在文学及思想界广泛传播。现经苏联文学界证实,高尔基本人并未阐述过“文学是人学”的思想,并未说过这样的话。但苏联学者高度评价“文学是人学”的论断,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创造性思想。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是靠自学成材的,高尔基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被誉为苏维埃文学奠基人的世界文豪只上过两年小学,十岁上就出外谋生,从此走上“社会大学”。他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师……。这一段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曲折历程固然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源泉,但他的文学修养以及丰富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阅读。高尔基很爱读书,他说:“我愈读得多,……书就愈使我对世界感到亲切。”的确,人类的宝贵知识大都记录在书籍中了。鉴于电大的特点,应更加提倡加强课外阅读。因此想向电大理工科学生介绍两本刚出版的新书:一本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重要实验》,另一本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关键性实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写于1913年~1914年。“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不幸”的意思。他为何以此为笔名呢?原来这和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今年6月18日是高尔基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日。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奠基者,伟大的作家,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导师和舵手。从1891年一直到1936年,高尔基始终辛勤地从事艺术劳动。他所写的作品和文艺论文、文艺批评、政论、杂文,在数量上是空前的。高尔基对于儿童和儿童教育事业,是非常关怀的。他一生中给孩子们写过不少的童话和其他读物。这篇文章介绍了高尔基对教育工作的一些言论。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与世长辞。他给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辉。因此,列宁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我认为《晋祠》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一、形象美苏联文豪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贫乏、空洞、抽象的语言会使描绘的事物暗然失色;丰富、生动、具体的表达却能让写作的对象锦上添花。梁衡同志在《晋祠》的行文上,正是  相似文献   

8.
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原名为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希柯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中是“苦命”的意思。高尔基由于父母早亡,仅读了两年书,11岁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做过看门人、更夫、码头工人,遭受了数不清的人间苦难,所以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就起了个“高尔基”(苦命)的笔名。法国女作家奥罗尔·杜班,为了表示独立自主和妇女解放精神,用了男性笔名“乔治·桑”。日本作家长谷川夏之川,发表处发作《浮云》时,出版商因他是无名小卒不予出版,一气之下,他就取了个日语“死掉了最好”的谐音笔名“二叶亭四迷”以示抗议。俄…  相似文献   

9.
世界十大文豪古希腊诗人荷马;意大利诗人但丁;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法国作家雨果;印度诗人泰戈尔;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相似文献   

10.
朱宪生,江西南昌人,1947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欧洲文学史”研究生班;1986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师范学院和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攻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出生于普通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底层生活阅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著述颇多,作品多表现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苦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代表作有《母亲》《童年》等。《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为《童年》《在人间》。它主要记叙了“我”(阿廖沙)在喀山的成长经历。阿廖沙原本怀着上大学的梦想来到喀山,但残酷的现实很快打碎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去“读”大地窖、码头这样的“社会大学”。阿廖沙到处打工,接触到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指引,以及社会的磨炼,阿廖沙获得成长,走向了新的生活。小说塑造了阿廖沙这个从社会底层走向革命的典型形象。尽管本书的创作年代距今天较远,但“社会大学”这一说法并不过时。“读”好“社会大学”,“读”社会这部“无字书”,能让人获得全面的成长。可把这本书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比阅读。  相似文献   

12.
在苏联革命文学史和世界进步文学史上,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来自社会“底层”的高尔基,在革命导师列宁的亲切关怀下,象革命的海燕那样,迎着暴风雨战斗成长。他从一八九二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到一九三六年写完最后一部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四十多年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为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3.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一八六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于俄国中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细木工家庭,四岁丧父,便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被迫辍学。十一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在黑暗的社会底层,做各种苦工杂役。一八八四年他到了喀山,想进大学,贫民窟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这期间,他接触了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高尔基怀着了解俄国的强烈愿望,两次漫游了俄国。一八九二年,高尔基在《高加索  相似文献   

14.
玛克西姆·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祖母家贫,十一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的流浪…  相似文献   

15.
名字趣谈     
名字,本是一个人的代号,但不少文艺家的名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的青少年时代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童年》、《人间》和《我的大学》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他取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的意思即“痛苦”。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辍学谋生,在任剧院杂役和雇佣演员的经历中写出了<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成为世界文豪;只读了两年书的高尔基从"鞋店"走来,<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震动了世界;贾平凹植根高原黄土,成为中国新时期引人注目的作家.他们之所以写出如此佳作,得益于丰富生活阅历.  相似文献   

17.
苏联时期的城市,第一条主干道叫列宁大街,第二条通常就叫高尔基大街。高尔基这位苏俄文学的泰斗,一生曾有过多次自我否定的价值观大跳跃。对他的评价像来回烙饼一样不停地翻个儿。在1992年否定高尔基的浪潮中,高尔基、法捷耶夫等人的书作为思想上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由季库申、泽利别尔什坚、罗津布柳姆编辑的苏联《文学遗产》第九十五卷,即《未出版过的高尔基作品》中,首次发表了高尔基的大批来往信件、他的未出版过的被人遗忘了的政论作品、他同记者的谈话以及蹭书上的题词等.这里所译的是在苏联《文学问题》杂志上首次刊载的几封信.  相似文献   

19.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相似文献   

20.
提起D.H.劳伦斯,中外的文学史学家们、文学评论家们各说不一,有褒有贬。有的说他是“世界文豪”、“言情大师”、“心理小说的创世人”;有的说他是“颓废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充满色情与变态心理的描写,反映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