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果说王鼎钧的《碎琉璃》是“观剑画兰”精美之作,那么,由三十多篇散文合成的《左心房漩涡》就是一曲雄壮的交响乐。作家透过种种触目惊心的表象,在哲学与神学的维度叩问民族精神,寻求在战争废墟上修补破碎心灵、重建道德王国的可能。而真正的战争史诗,则是1992年以来陆续出版的三部回忆录。正是《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和《关山夺路》这三部摄取了战争灵魂的大品,使王鼎钧步入了世界文学大家的行列。从此,王鼎钧的战争文学有了一个精神转向;由表现战争场面满足读者的猎奇欲,到表现战争灵魂,以引发读者对战争的形而上思考;由渲染战争残酷、一厢情愿地反战到尝试引领人们走出战争阴影,在心灵的废墟上重建价值体系;由表现指挥者赢得战争胜利的智慧到表现金字塔下的小人物在战争中保持做人尊严的智慧。战争文学的这一精神转向,开始了作家以新的支点诠释战争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描写了战争与爱情。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和理想。享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是战争中觉醒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战争中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的爱成了欢乐与痛苦的根源。爱情是美好的,然而战争中的爱情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相似文献   

3.
张佳  邹仁波 《现代语文》2005,(10):39-39
用爱架起的桥是世界上最坚固的 用爱铺成的路是世界上最绵长的 ——题记 有两个村落,在一条长河的两 岸,一个充满幸福和欢乐,一个充满 灾难和痛苦。上天保护着充满幸福的 村落,于是用狂奔的河水把它们永远 的隔开。 充满幸福的村落没有战争,平静 而安宁。充满灾难的村落好像是灾难 的家,动荡而痛苦。这个村的人们迎 来一场战争又送走一场战争,这是痛 苦而绝望的生活。战争带来死亡,带 来痛苦更带来仇恨,仇恨意味着世间 最可帕的感情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说起战争,人们总会自然地想起硝烟中隆隆的炮声与苦难。诚然,战争带给人类的是毁灭性打击,留给人类的是永远痛苦的记忆,因而在战争苦难中的希望就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列宁的有关思想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历史状况,认为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推行余粮收集制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拯救危急中的初生的工农政权,是迫于饥荒和战争环境的"痛苦的和可悲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帕特 巴克(Pat Barker)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文坛上崛起的著名作家,被誉为“英国现当代重要作家”。在《再生》三部曲里,她描写了许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因为在战场上遭受的痛苦经历而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并随之产生一系列心理躯体化反应,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并且控诉了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7.
消逝的硝烟20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纪。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时,战争恶魔们在制造和导演着战争。疯狂的战争机器一刻不停地开动着,它给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地球,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痛苦和灾难。历史可以消逝,但却不能遗忘。我们在新世纪里多么希望灾难的历史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8.
人们喜爱诗歌,痛恨战争,但自古以来产生了众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战争诗歌.从古代战争史诗到现代战争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人们更加热爱和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类战事一直持续不断,战争诗歌也层出不穷,但其表达的战争主题却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与此同时,作为叙事载体的诗歌在表达不同的战争主题时一直处于一种强烈的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末年的孙武子作为军事思想家和军事实践家,充分认识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因此-部<孙子兵法>虽然处处讲用兵作战之法,围绕的主题却是如何避免战争,以战非战,闪烁着人本主义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在审视战争的相关问题时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小说《西线无战事》以逼真的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令人触目惊心的悲惨场景,表现了人在死亡和灾难面前痛苦的心理过程,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及否定。  相似文献   

11.
在民本思想体系中,"立君为民"这个命题处于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过程看,"立君为民"观念的产生早于"民为国本"观念;从理论价值看,"立君为民"是"以民为本"的终极依据;从思维逻辑看,"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是"立君为民"的推论;从影响范围看,"立君为民"比民本思想的其他命题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这个命题从政治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即国家、社稷、君主皆为民而设.是否认同"立君为民"是判断是否属于民本论者的最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2.
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要做到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树立学校即人、学校为人、学校靠人的管理理念,按照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等要求来关心和对待教师,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激发全体教师内在潜能和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13.
桐城文化中的爱民思想体现在吁求统治阶级爱民、重民和贵民等方面,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贵,使"君—国—民"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桐城仕宦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地位,提倡爱护和厚待民众。桐城仕宦认为设君为民,民贵君轻,君臣有共事之义,而非臣之食禄为受君之恩之主从依附关系,这种共事之义的内涵是臣子匡正君主过失,利江山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桐城诸贤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贬抑男权,褒扬民妇,既宣传"女胜儿"思想,又颂赞"女君子"形象。其对待妇女之态度不以富贵为尊,而以思想品德上之"贤"来打破以政治上之"贵"和经济上之"富"为特征的阶级地位之不公,推举"惟贤者为尊"。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土家族人口众多,且多分布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构成了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族源与古代巴人、濮人、蜑人、賨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为视角,对贵州土家族族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结合"土家"称谓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印证了贵州土家族族源。  相似文献   

15.
根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古蜀人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嘉陵江上游的人皇族,向西迁徙;岷江上游的黄帝族和蚕丛族,向西南及南边迁徙;川江与荆江交界处的古荆族,向西、向北迁徙;他们在成都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和平共处,融合在一起, 建立了古蜀国。  相似文献   

16.
在客家学的研究中,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争论较多。我们认为客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人南迁而不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百越族的支系主要是畲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称之为客家的民系,而且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畲族不占少数。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道教小说内容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神仙世界中仙人的形貌由异于常人到向常人的变化;二是世人的求仙道路经历了一个由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由服食耗资巨大的丹药到成本低廉的山间花草果实的发展过程;三是神仙与世人的交往,有两种情况,即仙人主动接近普通人和普通人的主动寻访仙人。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是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理解人、团结人、帮助人、激励人、教育人、培养人、善用人,进而提高人的思想,增强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应以此为思想原则、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修养。  相似文献   

19.
据可信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民族资料,运用划段、倒推和古文字学知识,考辨岭南越族来源可知:广东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历史最为悠久,可能是越族主体。后从原始群末期至战国时期,越人进化是连续的,越族可能是本地起源的土著居民。百越支系之间的越人是往来流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20.
北魏拓跋政权在处理国家贱民问题上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统领方式:代政权时期,是贱民产生的萌芽期,部落制是这一时期的唯一统民方式;拓跋复国后,是国家贱民的形成和大发展时期,营户制方式(即军营体制管理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拓跋焘始光四年后,落籍官府的杂户制逐渐定型,成为贱民统治的主要方式。北魏贱民制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拓跋政权在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