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对外传播事业发展了近20年,对外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有明显提升,但这并非意味着西方世界对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广泛认可和接纳.要提升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对西方的影响,新闻传播就应当走大众路线而非精英路线.要实现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对西方受众传播的大众化,可从媒体自身角度提升对西方受众的影响,一方面要重新定位西方读者群,加强对西方受众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大与西方受众认可的主流搜索引擎的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2.
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失实、片面、不公正、不客观的报道引发了各层面的思考。本文认为,这表明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的矛盾出现了新动向,即西方媒体与政府对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深感不安,因此,极力通过报道蓄意破坏中国形象。对此,中国政府、中国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共谋建立新的世界新闻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3.
我国媒体话语权建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话语权”已经成为当下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媒体话语权构建起步较西方晚,该话题目前正是新闻传播业的热点.本文从话语对象的确立、话语载体的建设、话语策略的把握三个方面对我国媒体话语权构建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对国内国际传播能力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闻公正性原则的基本要义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新闻公正性原则是通过媒体和记者平衡各种消息来源和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所显示出来的中立而体现出来的。虽然新闻公正性是中西方新闻界普遍推崇和追求的原则,但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公正性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公正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倾向性,即媒体和记者的立场所影响。新闻公正性原则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把它作为一项原则去追求、一个目标去逼近,或者朝着它去努力  相似文献   

5.
西方主流媒体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也传播着西方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语篇的语言结构隐合在语言外衣之下。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篇分析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其及物性分析成为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的有力工具。路透社关于西藏报道的及物性分析表明,表面客观的语言结构下隐含了西方媒体抨击中国政治制度、宗教政策、人权状况,企图诋毁中国、分裂中国的意识形态倾向,清楚地表明了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本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业——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媒体在本世纪末的异军突起,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走上新闻传播数字化发展之路。在无“守门人”的电脑化空间里,意识形态、民族和国家的限制减小到最低限度,文化入侵、信息泛滥对我国新闻业宣传主旋律、营造舆论胜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业必须更加强化新闻阵地是党的“喉舌”意识,以公开对公开,以个性求发展,以权威消“噪音”。顺应传播革命趋势,在观念上和技术上做好新闻传播数字化生存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王季 《考试周刊》2011,(50):145-146
体育新闻是我国大众媒体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新闻门类之一。本文从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角度剖析其发展的必然性,并对其实施的方法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8.
报纸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引入我国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在报道数量上占据一定比例,而且报道主题、报道题材、报道形式等方面日趋成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深度报道一方面帮助报纸在竞争中稳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由于报纸自身在报道力量、报道质量等方面存在着缺陷,面对新兴媒体、新兴报道方式的挑战,亦受到严峻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背景下,跨国新闻流动日益频繁,全球新闻伦理问题随之凸显。本文对全球部分学者在全球新闻伦理领域的探索作了简要回顾与分析。鉴于各国文化背景及价值观的的差异,本文认为各国媒体在作相关报道时应注意本土认识论(即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认知形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非西方国家应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并被西方媒体赋予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但近年来假新闻仍不时在媒体上出现,新闻纠纷及诉讼不断,有偿新闻屡禁不止,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以及新闻炒作、媒体越位等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被冠以“新闻公害”的现象对媒体公信力构成了挑战,屡受社会各界诟病.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2008年3月17日至2008年4月17日期间关于“3.14”事件的203篇新闻报道标题作为语料,从积极批评语用分析视角,研究新闻标题话语的选择与国家主权维护的关系。研究发现:(1)上述报纸的新闻标题从三个维度.即捍卫主权、反对干涉,批判“藏独”势力的分裂行为,谴责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表达了中国政府在维护主权方面的立场;(2)上述报纸的新闻标题采用了断言、预设和含意表达三种语用一语言手段维护主权。这些发现充分表明了话语在国家主权维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资本运作扩张规模,整合资源,已经成为我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西方巨型媒介集团觊觎我国传媒市场、国内传媒业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传媒安全、促进传媒发展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主权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日趋尖锐。应通过对国家主权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如何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做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国家主权面临着中国弱势与西方强势、民族性与全球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稳定环境与非安全因素上升、政府调控与世界市场化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中国国家主权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行使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中国必须构建国家安全、制度建设、市场发育、国际环境四位一体的国家主权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15.
澳门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也是最早被西方殖民者侵占的中国领土。为了维护中国主权,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澳门采取了禁绝鸦片、加强政务管理、加强军事防务、捍卫司法主权等措施,彰显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6.
如果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次历史性机遇 ,那么对中国媒介来说则不是机遇而是挑战。面对媒介全球化的强劲挑战 ,中国媒介虽然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劣势也十分明显 ,并且大多数媒介对将要遇到的挑战都准备不足。目前 ,中国媒介除了要主动地参与、融入媒介全球化的进程 ,还必须采取四项对策或措施以应对媒介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一些弱势群体的在利益表达受阻的情况下,选择用极端方式或暴力手段来进行维权。而许多媒体在报道类似的暴力维权事件过程中,由于报道方式不当,不仅对事件的后续处理造成了干扰,还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研究者以"冀中星事件"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新闻框架分析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表现出明显的煽情化倾向,媒体的报道方式与态度明显地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当前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框架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维权行为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而且也增加了社会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8.
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租界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一方面昭示了侵略对中国主权的严重践踏;另一方面又以令人嘱目的现代市政明在古老的中国激起层层波澜。在租界的强烈刺激和震动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仿租界之武”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艰难一步。  相似文献   

19.
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全球化概念的剖析入手,阐述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关系的几种不同理论,讨论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相互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全球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主权,但国家主权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作者还就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主权运用的实效性法理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的实际运用是复杂而多样的,因而也产生了许多影响、挑战主权的现象,例如主权的让渡、共享以及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约束。在厘清主权的两个维度的属性、内涵的基础上,应当避免采用抽象思辨性的路径来分析把握这些主权运用上的矛盾现象,转而采用一种实效性的法理评判路径,即是否适应和满足于国际、国内社会身份秩序和整体演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民族的自身根本利益要求。并根据当前国际社会的现状、特点,引入国家能力标准等予以进一步的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