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仔”缀是闽南方言的重要语缀。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闽南方言“仔”缀语词数量居多,漳州一带又属闽南之最。通过对漳州方言丰富多彩的“仔”缀语词组合与演变规律的探析,揭示近现代闽南方言发展演变的一些深层规律。  相似文献   

2.
闽台闽南方言“称赞词”是指闽南方言中对人的优点表达喜爱、表扬或赞美之情的一类词,即与闽南方言词“阿咾”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一类词体现出浓厚的闽台文化特征,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称赞词的闽台文化特征的阐释、词类划分和语法特点来研究闺台闽南方言称赞词,以便对闽南方言文化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祖堂集》是唐五代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还(有)…也无”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疑问句式,这个句式已有许多专家讨论过,但没有人将它与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联系起来考察,而闽南方言的定型大约也在唐五代时期,笔者认为这两个句式在结构形式与语法意义上有着系列的对应关系,本文通过具体语料的分析对比,提出唐五代时期“还(有)…也无”的句式应当是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的前身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结构助词“其”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由于普通话的语法分析框架与南安话的语法事实有很多不吻合的地方,本文拟在计划设定的范围内描写和讨论南安话相关的语法事实。  相似文献   

5.
鹅埠“尖米话”不属于闽南话、客家话,也与广州话有别,是粤东地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在语音上,尖米话保留了较多粤语成分,也有些与客家话相同的语音特点,并显示出受闽南话影响的痕迹。研究尖米话有助于人们了解汉语方言的演变以及因不同方言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变异现象。本文拟从语音上对鹅埠“尖米话”与广州话进行比较,力求体现该方言特点并探求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的[ti ^0]”在山阴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很重的虚词。“的[ti ^0]”可做介词,引出地点词;“的[ti ^0]”做助词,表示“持续”;“的[ti ^0]”还可做语气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着”,由于弱化,语音形式与“的”趋同,一是与中古的“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有-无"句在闽南方言口语中很常用。"有"和"无"分别作为助词、形容词和语气词,在不同句型中体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同时它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这种联系在作为语言活化石的闽南方言中保留得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8.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能来看,"只"有传承自"之"的痕迹;"只""之"声调有异由禁忌词避讳造成。  相似文献   

9.
“各吃了”在安徽芜湖方言中独具特色,语用中可表方言中“各”句式疑问功能,又可表礼貌功能,并且后者在方言区内呈强势。这是语法化的产物,语法化的过程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10.
徐颖 《文教资料》2009,(31):38-40
本文旨在考察赣方言区的抚州方言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特殊语气词“是[si]”,“是[si]”的用法极其复杂.其词性、语法意义以及在句中的功能分布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重在分析“是[si]”充当语气词时的使用特点和语义条件,借以揭示抚州方言的个性,丰富方言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1.
抚州方言中“个”的用法灵活多变,作为助词的用法是由量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虽然普通话的“个”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但抚州方言“个”的语法化表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抚州方言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湖南汝城话中存在一个《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中所说的“先行体”[tε1],从语义看,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缝”和“再”,意义还很实在,应为副词。文章从字音、语法、语用方面对[tε1]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认为[tε1]的本字应为“绕”字,目前正处于虚化中。  相似文献   

13.
李婷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6):26-28,32
“到”在安康方言中的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根据“到”在安康市汉滨区方言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将其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类,并分析了“到”字作为持续标记体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共时历时比较。  相似文献   

14.
隆昌方言言说动词“讲”具有言说动词、话题标记、话语重申标记、听说传信标记、引语标记、从句标记等六种语法功能。隆昌方言“讲”的语法化路径大致遵循言说动词的语法演变,由言说动词分别虚化为话题标记、话语重申标记、听说传信标记、引语标记和状语从句标记,引语标记“讲”进一步虚化为准标句词。  相似文献   

15.
商城方言常用词“就”现多被记音为“斗[t?u51]”。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发现商城方言“斗[t?u51]”的本字为“就”,应是方言词文白异读的当代遗存。通过“就”与“斗”的古音及其演变考察、普通话“就”与商城方言“斗[t?u51]”在当今各种语境下的词义对比及对应关系考辨,可进一步确定“就”为“斗[t?u51]”之本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关中方言“把”字句几种特殊形式与近代汉语“把”字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考察近代汉语语法可以深化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认识,正确解释某些方言语法事实及成因。  相似文献   

18.
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有三个,即“着[ts‘o45]”、“让[laη24]”和“把乞[pA31t‘i45]”,其中“着[ts‘o45]”是从表遭受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让[laη24]”是从表使役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把乞[pA31t‘i45]”则是由表给予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汉语,得从研究活生生的方言入手。泉州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承载着丰厚的闽南文化。林华东教授《泉州方言研究》就泉州方言作了深入的源流考察和理论阐释,在泉州方言语言、词汇、语法特点探索的基础上展开文化层面的系统分析,对语言的生存和流播以及泉州方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作了富有见地的探索,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该书的出版,对于发掘和弘扬泉州方言乃至闽南方言、实践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华西初级汉语课程》是百年以前由传教士所编成的成都方言口语教材,反映了当时成都话的真实面貌,是近代难得的四川方言历时材料。该书中的多功能后置词“倒”共有5种用法,将这些用法与现代成都方言对比,可以进一步总结近百年来“倒”的功能演变及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