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成功的尝试──《向沙漠进军》听力训练记实王尊政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听力训练。篇目是《向沙漠进军》。课前.我曾这样考虑:因为是公开课,学生的注意力肯定高度集中,而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能记住的东西比注意力不集中时记住的多,这就有可能只听...  相似文献   

2.
季锋 《内蒙古教育》2009,(17):41-43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1.公开课不敢上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多次参加全省的教材培训或者青年教师赛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教材里的作文的老师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比如在一次青年教师会课上,一位教师上了《我身边的小能人》,台下老师似乎个个是专家,把这位教师的教学批得一无是处,试问:还有哪个教师敢上这样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有位教师这样问我:"你的这节课确实上得很精彩,但我很想知道,你平时也是这样上课的吗?"确实,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少则两节课,多则四五节课,再加上其他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如果每节课都像准备公开课那样去准备的话,精力肯定是不够的,但我认为,只要自己做个"有心人",不断地给自己下达准备上公开课的任务,哪怕没有老师听课也要达到公开课的水平和质量,这样,时时给自己加压,才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来,这一课我又听过几次,竟发现自己对它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5.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节公开课,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一位教师执教《祝福》,讲一段课,放一段电影《祥林嫂》,讲述和放电影交互进行,学生很感兴趣,听课的教师中也不乏称赞,认为多媒体教学代表了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看过一些多媒体公开课,可谓“乱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变味的公开课》,文章结尾处我是这样写的:笔者斗胆放言,当若干年后,中国教育臻于完善成熟之时,也是公开课的地位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之时。其实,当时不过是意气之言,没怎么多想。现在细细想来,还确乎如此。这一二年来,各类公开课活动.虽然依旧是热闹不衰,但其声势及影响面还是比前几年小了不少。就像是“超女现象”,狂热之后,一定会归于平淡和理智。试想,倘若再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看来真的要逐渐消失了。也许有人会有异议,咱们先莫争辩,先听我细细说来。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学研究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的必须。站在课程方案的角度挖掘教材,成为新课程目标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的教材做出再度调试。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学生多思、创新的火花,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水乡歌》一课教材的再创造,以及形成这些做法的心路历程。对于上公开课,许多老师都愿意选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情感易产生共鸣的课型来上。我也是这样想的。在我第一次翻阅教材时,没选《水乡歌》这一课。因为它以诗歌的形式描写的是我国…  相似文献   

9.
昨天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李安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很有感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动听歌声,又何尝不是来自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就从教唱歌曲《大鹿》谈起吧。这是一首学生比较喜欢唱,老师也比较喜欢选择在公开课上展示的一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上公开课就选择了这课,为什么选择?记得当时有两个理由,  相似文献   

10.
难得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我不免有些诚惶诚恐。因为这堂课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因此,尽自己所能上一节对得起听众对得起领导的课,自然成了我心中强烈的追求。或许这样的想法太强烈了,顾虑也就不自觉地多了起来。首先,学生都能背诵了,我还有必要去上吗?根据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上《清平乐村居》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首词在本册的《古诗文诵读》上也有,且学生几乎都能背诵。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进行细致的教学,学生是否会厌烦?难得一节公开课,我可实验不起啊!为此,我犹豫了。忽然,我想起了一直跟老师们强调的备课三要素之一——备…  相似文献   

11.
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唉,公开课上过之后,还得再补上一课。"我很纳闷,费尽心思、精心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为什么让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怎么样的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得学生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于是,我常常在平行班中进行不断尝试,觉得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意义。我执教了好多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难得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我不免有些诚惶诚恐。因为这堂课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因此,尽自己所能上一节对得起听众对得起领导的课,自然成了心中强烈的追求。或许这样的想法太强烈了,顾虑也就不自觉地多了起来。首先,学生都能背诵了,我还有必要去上吗?根据进度以及自己和学生的实际,上《清平乐·村居》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首词在本册的《古诗文诵读》上也有且学生几乎都能背诵。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进行细致的教学,是否有些多此一举?学生是否会厌烦?难得一节公开课,我可实验不起啊!为此,我犹豫了。忽然,我想起了一直强调的备课三要素之…  相似文献   

13.
对于我来说,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第一次在全校上一节公开课,学校的十几位老师将会听我的课。为此,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这篇课文是《断臂的维纳斯》。上课了,一切都按我的预想进行着,学生们的状态也出奇地好,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和我配合默契。  相似文献   

14.
导入无痕     
在一次公开课上,全校初中数学教师来听我上《旋转》一课,我做足了课前准备,特别设计了课堂导入环节。可是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我班钟小明同学却还没到教室。我只好一边点名,一边等着他。就在这个时候,钟小明匆匆跑进教室。本来我想批评批评他,但是转念一想,何不利用这件事将原先的课堂导入设计改改呢?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有位教师这样问我:“你的这节课确实上得很精彩,但我很想知道,你平时也是这样上课的吗?”确实,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少则两节课,多则四五节课,再加上其他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如果每节课都像准备公开课那样去准备的话,精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7.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9.
王万春 《文教资料》2007,(23):182-183
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我精心设计了《狼》的教学方案。可以说做到了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我还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急方案。并且精心制作了优美的多媒体课  相似文献   

20.
田俊萍 《学语文》2014,(5):7-10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研方式。一篇课文由多位老师来上,进行横向比较,这样还可以体现评选的可比性、公平性。 近几年,我也参加了一些赛课的评选,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众所周知,为了一节公开课,尤其是评选课要花费参赛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赛老师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又要对未知的教学对象做多种预设,因为是赛课,还要制作课件,上出新意,真是会死不少脑细胞。但也就是在这折磨人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蜕变,一次次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