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理性思辨的哲学形态,这与注重体验直觉的中国传统哲学在认识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由于近代以来理性思辨的哲学传统带给了西方哲学甚至整个西方社会以巨大的困惑,西方出现了人本主义非理性思潮,在认识方式上它有着一些和中国传统哲学相似或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 ,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判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 ,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 ,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 ,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为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 ,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并以此作为评价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识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  相似文献   

4.
“思辨的历史哲学”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家惯用的一个名称,意指对客观历史进程本身的哲学反思,其本质就是历史本体论或历史观。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家很少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做深刻的省思,大都把它当作一种过时的东西加以抛弃,而把“批判的历史哲学”奉为显学。于是,“思辨的历史哲学”目前在西方大有衰落之势。本文旨在阐述近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发展概况,分析当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式微的原因,同时也对“思辨的历史哲学”本身做些思辨,指出科学的历史本体论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如所周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由于面临着反对基督教神学史观的任务而把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既有前宗派时期的格义佛教类型,更有宗派佛教义学建构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证义"佛教类型.日本批判佛教论,作为后宗派时代佛教思潮,由于缺乏历史与文本的双重解读,并未真正如实地评判如来藏-本觉思想在中国宗派佛教创建中(即"证义佛教"阶段)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唐代沙门法藏等人如来藏缘起论的阐释建构,没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引入合理性讨论本体问题,是在当代条件下重建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思路.运用合理性标准重新审视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我们发现,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合理承接,同时它又是对印度佛教哲学的转述和会通,在中国哲学本体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将佛教的本体论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割断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与老子的道论有所关联,更易于为中国人接受和理解,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超越"思辨哲学"的历史性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楹 《教学与研究》2007,1(7):49-54
文章从五个层面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在批判"思辨哲学"的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是"作为非哲学的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必须"被消灭的哲学"以及"解放哲学",由此将马克思哲学定位为"生活哲学";最后以马克思哲学为观照标准,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从而深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9.
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因循思辨的历史哲学传统,也没有照搬实证主义的分析模式。他们认为,研究社会历史这样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借助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方法论空间,需要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的综合集成。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哲学思辨与科学实证相融合的社会历史研究路径,在方法论原则上具有"哲学—科学二重性"。  相似文献   

10.
对佛教和西方哲学有我—无我观念的比较是当前比较心灵哲学的热点和重点.佛教关于“自我”的思想中既包括具有解构主义色彩的无我的方面,同时又包括具有辩证色彩的有我的方面.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分化的产物,比较心灵哲学用心灵哲学的名相概念解读和重构佛教的有我—无我观念.在比较视野下对有我—无我问题的研究发现:在佛教和西方心灵哲学中,自我被给予了大致相同的现象描述,而对被描述的这种自我的实在性,它们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予以否定.因此,西方心灵哲学和佛教在自我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坚持主张“无我”,认为“自我”仅仅是人们的构造和幻象.  相似文献   

11.
萧萐父先生作为学养深厚的学者,对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提出了富有创建的思想.看到了"儒释道"的多元分化,儒家的伦文主义,道家的隐者异端风骨,佛家的思辨哲学;也看到了"儒释道"思想的多维互动,即相互影响,吸收和涵化.这些研究为萧先生寻找最终的"历史接合点"作了准备,回归到了"两化"的逻辑接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是有历史责任感和现实感的跨世纪哲学思考的独得之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几乎完全不同.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同时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中国的哲学书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如<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中国人的思考是含糊不清的非概念思维、非逻辑推理的方式,这或许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在中国,学哲学的目的不是做西方式的"科学家",而是铸就有修养的"人",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高明的生命哲学和生命智慧。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历经两千多年逐渐得以完善和发展。由于特有的民族气质、地理环境和社会形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儒、道、释、墨"等思想为一体的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没有西方式的以知识为中心,以理智游戏为一特征的独立哲学,也没有西方式的以神为中心的启示宗教。它是以"生命"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佛学是文化的一种,同时也是智慧的哲学。本文简要记述了暨南大学等举办的"哲学·文化·佛教"2013国际论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具有思辨的时代,我们的祖辈对此前没有见到和经历的新事物:轮船、铁路、学堂、进化论等等,哪一个不是经过艰苦的思辨后承认的.本文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近代历史时期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为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对外开放提供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岱年先生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家(或"国学大师"),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哲学的"大师",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在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上,开创了"综合创新"之路:他主张逻辑是西方形式逻辑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西方逻辑、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而他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综合型"的逻辑观的基础上,他提出通过对西方逻辑和逻辑分析法的引进,而能合理地运用西方的"逻辑解析法"(概念分析法和问题分析法)于中国哲学的概念化、范畴化和系统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建立了中国哲学之固有的义理体系。但他的哲学方法论并没有把西方的"逻辑解析法"当成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又能在中国哲学实现"逻辑化"、范畴化和理性化的同时,也在本质上保有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如名辩学)的本土特质。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横向动力,本文以佛教的文化异质性、佛-教的中国化变异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为研究对象,揭示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换规则和切实路径.相信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可以为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东西化及其哲学》的价值在于准确地把握了西方化的内在尺度和动力机制,重估其价值评判对当代学术界处理中西哲学间的关系和中国化价值确认,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各种已有的哲学定义均不能令人满意,种种“哲学不可定义”的说法开始弥漫,可是它们都立论不足,充其量只是陈述了一个迄今哲学还没有统一哲学定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不会有统一的哲学定义.寻找统一的哲学定义在当代尤显重要,它事关哲学及哲学工作者的安身立命.若想说清哲学需以科学为参照,二者的根本不同在方法,科学是经验实证,哲学是超验思辨.据此,哲学就是在用超验思辨的方法探索科学未答问题时形成的学问.这一哲学观,既符合哲学的全部发展史,也能包容各色各样的哲学理论;既可为哲学研究提供明晰的识别标准,也能对诸哲学学难题提供更为可信的解释;既不会束缚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也看不出会被将来的哲学超越、解构,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已经具有高度统一性或高度抗挑战性的哲学界说.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学术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追求、公认的研究范例和评判尺度,以及非科学地使用研究方法,致使教育学研究成果精品少、无积累,研究基础没有增厚,缺乏实质性进展。借用科学革命的视角,教育学目前正处于"前科学"阶段,无法就基本概念、主要命题、研究成果等达到共识。西方教育学研究历经了"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和"诠释规范范式",而中国教育学研究则经历了"教科书范式"、"教科书改革范式"和"后教科书改革范式"。基于目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产生的"思辨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的萌芽,通过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科研机构自身建设、重塑研究主体、促进教育学派的形成等途径,使研究范式的萌芽健康成长,就成为促进教育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