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关于"国退民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退民进"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点问题,正确认识把握好这个问题,对深化国企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界定"国退民进"的涵义、实施这一战略意义及其障碍和路径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退民进”曲解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有进有退”的原则,削弱了国有经济控制力,取消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违背市场规律,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3.
目前,严重的高校债务危机已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现有的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债务危机.面对困境,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国退民进,改变办学单一的状况,让民间资本进入高校,可实行债转股、TOT融资、高校转制等策略来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4.
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定位--兼对"国退民进"观点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定位和目标,是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定位是巩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改革的这一战略定位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特征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国退民进",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这一观点在理论上难以成立,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竞争规律,也与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应遵循的原则相偏离.  相似文献   

5.
"国进民退"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进民退这一提法无论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文件上,还是在市场竞争的微观操作层面上,都是没有根据的。不能将国企涉足私企的零散现象概括为国进民退。  相似文献   

6.
民办私立学校的出现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就有可能扰乱整个社会的教育秩序,产生严重社会后果。新世纪初,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出现的“公退民进”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加快教育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的改革,引导社会公众转变价值观念,以应对“公退民进”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出现一点"国进民退"的迹象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进步.一些学者以"反垄断"、"反权贵资本主义"、"反贫富悬殊"为借口反对国有企业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中国经济崛起的版图中,国有企业的身影似乎始终呈现着逐渐淡化的趋势。在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直是暴风雨般急剧开展的国退民进。郎顾之争、国有资产权贵私有化等,关于国退民进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公正缺失等问题的反思、省察  相似文献   

9.
名校办“民校”,是继国有企业改革之后又一次的国退民进?还是穷国办大教育冲出经费困难制约的渐进性选择?让我们一起关注名校办“民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郎风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国企改革的极度关注,本文在阐述国企改革的方向及质疑当前“国退民进”的“三套马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联合产权制度,推进国企改革的思想,并对联合产权制度的概念、产生的必然性、构建以及动力机制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胡汉分治”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封建政权经常采用的民族政策之一,但是它的发端却起自于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所实行的“胡汉分治”政策,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现实的选择,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缓解民族冲突,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改革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直是整个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总结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国有经济实施了"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以来,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些争论,其中关于国有经济为什么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进"与"退"的范围等方面争论较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企业制度与企业竞争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国退民进”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要不断地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必须重点进行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两个方面的创新,才能打造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契丹小字“大契丹国”的释读,一直有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热烈讨论,形成了互不相同的三种意见。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发现了关于这个词组的几种不同的写法。对比研究这些不同的写法,对检验不同释读法的正确与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女国”释     
中外古籍中记载的有关“女国”的各种传闻,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涵。这些“女国”可分两类:一类是只有女子而无男子的“女人国”,一类是男女均有但妇女居领导地位的“女权国”。两类“女国”分别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前期和后期所流行的族外群婚与对偶婚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对班固与颜师古所处时代及立场加以综合分析,并通过对“广川国”沿革的准确爬梳,得出《汉书·地理志》中关于“景帝二年为广川国”的论断无疑是正确的,而后半句“宣帝甘露三年复故”实应为“甘露四年”。  相似文献   

17.
道国是周代淮河上游的一个小诸侯国,姬姓。它处于中原腹地的南端,南临淮河,北接中原,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当楚人北进淮河流域时,道国成了楚国实质上的附庸,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被楚昭王所灭。道国故城即汉晋时期的阳安县故城,在今确山县北、驻马店市区南部的古城镇一带。20世纪80年代在周代道国故地确山县竹沟镇出土的"嚣伯匜"与道国无关。  相似文献   

18.
邵俊峰  李丽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2):12-15,42
孔子仁学的思想理路的内在矛盾,集中表现在孝与忠的关系上。孝与忠在情感层面的兼容,构成其"家国同构"的社会理想;在践行层面的对立,又构成其"家国错位"的理论偏至,其结果是:一方面社会家庭化了,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化了。仁学具有的情感性与践行性矛盾统一的本质特性,决定其思想理路必从"家国同构"走向"家国错位"。  相似文献   

19.
“诗国”辨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这不仅是因为诗歌多.更是国为整个的生活、传统、精神、意识等都是诗歌式的,这可以在经济、哲学、审美意识、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等方面找到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自称震国,唐朝政府则称其为袜辐国,两个国号同时存在。“渤海”这一国号应与以郡望封爵有关。渤海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大约在其第三代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其主体是袜辐人。渤海遗民南迁的时间在天显四年(929年),而不是天显三年。南迁渤海遗民之举是东丹王耶律倍的建议,并不是耶律羽之自作主张。耶律倍没能继承皇位,应该是辽太祖生前的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