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没有任何优越感,上好音乐课就很不容易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干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此,我略有想法。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音乐课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音乐课美育的作用,从而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情商。音乐课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门课,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特点,潜移默化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音乐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牢固地树立一种创新教育的意识,并主动探求。一、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让教师主动地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使音乐教师解决以下两点模糊认识。其一“,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音乐课也是培…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教育魅力的舞台 ,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音乐 ,尤其是喜欢音乐课 ,如何娴熟的驾驭着学生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 ,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 ,在师生唱和的交融中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让学生以迫切的心情期待着下次音乐课的到来。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一、赏识加鼓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说 :“赏识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 ,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 ,势不可挡的。”赏识通俗的解释就是“看得起”,对学生而言 ,就是“你…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其最重要的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良好的音乐情境,能使学生做好了解乐曲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提升艺术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王雅琴 《考试周刊》2011,(3):227-227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我们在不断探索的实践当中,构建了“主动唱演”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美、孕育美、领悟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而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如果能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掌握好低年级学生以及教师在音乐课前、课中的心理状态及变化,无论对音乐课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对音乐教学的课堂实践,对学生今后美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音乐课到底应该怎样上?这是很多音乐教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喜欢上音乐课到喜欢上音乐课,这也是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并且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我觉得,音乐课就应该让学生上得轻松,学得愉快.本来音乐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让学生上音乐课时感受到一种美的感觉,特别放松、陶醉的感觉,真正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国家正在加大对郊区及农村学校音体美课程及教师的补缺工作,作为一名郊区学校音乐教师,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用“心”创新音乐教学,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信、回归育人本职等方面入手,给音乐课一个“正名”的机会. 一、寓教于情,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施教手段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外延化”,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新课标和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提出了音乐的教育教学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指导下,本文还就音乐课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尝试,认为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让音乐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征就是情感审美。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让音乐真正“活”起来,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  相似文献   

11.
张倩 《小学生》2010,(7):57-58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季芳 《考试周刊》2010,(43):231-232
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教学十分重要,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最好的选择。在课内外音乐活动中,要帮助学生用心感知音乐情感.启迪智慧.陶冶性情,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教师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让他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飞翔。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师要教学生唱好一首歌,首先要教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这就是要求上好音乐课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渗透语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内涵,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说”来理解歌曲内容,教师通过听学生“说”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说”为“唱”铺路,学生“说”得好,也就对歌曲思想内涵理解得深,了解得透。我们在音乐课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主要是在听乐曲、学歌词的时候,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音乐的意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把音乐意境讲出来。再带着感情来唱歌,就一定能唱好…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社会是大熔炉,生活是教科书,音乐教师若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适当地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进课堂,让流行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剂,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生活,合上时代的节拍,音乐课才会因“流行”而精彩。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既生活。”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久而久之.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相似文献   

16.
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明炫 《山东教育》2007,(6):53-53
音乐能够给人以享受,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新课改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音乐课的内容丰富了,音乐课的形式多样了。但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过于重视课堂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我们的学生也不时发出“喜欢音乐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呼声。那么,如何在短暂的40分钟里,让学生喜欢音乐、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呢?  相似文献   

18.
小学音乐课程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与其他课程一样,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新课改理念下,音乐课堂提倡“互动、参与及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高效”课堂.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则需要教师根据小学音乐课的特点,重视落实教学常规,让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音乐魅力、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9.
《音乐课程标准》谈到: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只为了上课而上课,使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每节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音乐课成为了一些学生的“自习课”和“睡觉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呢?  相似文献   

20.
提高中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成为现代素质教育赋予中职音乐教师的使命。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要坚持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让音乐课就此摆脱仅仅是“唱唱歌、弹弹琴”的模式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