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游是孔门中唯一南方弟子。孔子对子游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大道之行":孔子为子游讲述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特殊一课;二是"子游问孝":孔子对子游的个别化答问教学艺术;三是"子之武城":孔子借考察子游政绩对弟子进行现场教学。此外,子游与子夏、曾参、有若等的"同门辩学"也富有教育价值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具体的文本所指在学术界存有异议。本文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从礼乐、射御、书数三个方面依次论证、考辨了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包含“六艺”之教:礼乐,为孔子一生所重视和追求,礼乐相济是人格完善的基础:射御之教,包括“五射”和“五御”,从表面看似乎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但在孔子时代,射御之术包含着丰富的礼节和为人处事之道:书数之教,即“六书”和“九数”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3.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把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放在艺术审美境界,孔子的艺术教育主要强调礼乐教化,他认为礼乐的根源在于仁德的修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通过礼乐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艺术审美活动推进道德伦理原则的内化,实现政治道德教化的功能。这是孔子一直倡导“礼乐教化”的原因所在。这种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传统艺术教育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且往往礼乐并举,视礼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藉礼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并且以礼乐教化为其为政理想的手段。乐以治心而成德;乐以通出而友人;乐以致俭而厚德;乐以政教而化俗。在其“仁学”体系中,孔子乐教具有“内圣外王”的指向。  相似文献   

5.
孔子曾以“天下无道”来批判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混乱,但是孔子崇尚的“礼乐征伐自周天子出”并不是要周天子独裁一切,而是强调尊重作为“国家元首”的周天子名分,同时孔子并没有反对和无视春秋时期崛起的“兴绝国,继灭世”的诸侯长领袖国内行政的权威.孔子认为: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和政权合法性之所在的王室与以施政能力为长的政府官员各有职责分工且相互配合,具体表现就是孔子对王室的要求主要在“德”,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则主要在“能”.  相似文献   

6.
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继承了礼乐传统,并且教育弟子。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本文考察了孔子“在齐闻韶”与三者的关系,认为闻习韶乐与孔子的文化认同思想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 ,明显感到孔子话语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当冉有 (名求 ,字子由 )和季路 (名由 ,字子路 )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报告老师后 ,孔子闻言便怒道 :“求 !无乃尔是过与 ?”采用反诘句式 ,语气强烈 ,责备中蕴含着一股怒气。受到老师责备 ,冉有急忙为自己开脱责任 ,谎称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听了冉有的辩解 ,孔子怒气未消 ,又训斥道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冉有、季路见老师火气大 ,口气硬 ,知道今天搪塞不过去 ,只好实话实说 ,和盘托…  相似文献   

8.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富价值观评析○王守武孔子价值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核是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孔子把仁定为理想人格的标准,他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意即爱好仁德的人是再也理想不过的了。二、孔子把仁作为礼乐等形式的本质,认为无仁爱之心的礼乐...  相似文献   

10.
标点与句意     
“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两句话是人人皆知的民间熟语,由于标点断句不同,语意迥异。由此我想起了“文革”中曾刮起过一阵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育思想批判的歪风,把孔子诬为“愚民”的元凶的事来。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伟大的教育家,这已为世人所公认。在纪念孔子2540年诞辰时,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必须吸收孔子思想精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孔子十分重视礼乐教化,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同秉赋的人都可以教育,强调治学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采用“不愤不启,…  相似文献   

11.
孔子授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人自然难以尽知。惟从《论语》传递的信息中,可大致窥其线索。《论语》表明,孔子师门业已形成,实施“君子之教”。它有别于一般伦理道德之教,而属于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其授业过程为:为力行而学,因学而教。从而在授业文化源头上显示中西授业取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学者经邦治国的一种指导思想。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内圣”为修己之道,“外王”即指经世之学。孔子见周道衰微,礼乐失坠,故据鲁史而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就是一部针对时弊的经世之作。  相似文献   

13.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么,这句话里“不可貌相”的人是谁呢? 这个人复姓澹台,名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在今山东武城)人.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却总对他爱答不理.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相似文献   

14.
<正> “成人”一词,除当“成年人”讲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涵义。《论语·宪问》里,子路问孔子:什么人算是成人?孔子回答:“若臧伍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荀子在《劝学》中,也有关于“成人”的议论。他说,具有全粹学问的人,若能形成良好的德操,而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在孔子看来,成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在荀子看来,成人是指有所成就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长大成人”之类的  相似文献   

15.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一句中的“用”,课本对其的注释是“用,介词,表原因”,笔者觉得这个注释有待商榷。课本对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的“用”字在这里并没有被翻译出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用”的义项一共有6个,第5个就是“用,介词,由于,因为”。这个义项也是常见的。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广用善骑射杀…  相似文献   

16.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一个伦理本位主义者,所以当他创立儒家学派时,便对古代的宗教与礼乐文化传统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即将祀神祭祖的宗教礼乐变为施行伦理教化的手段,从而建立起以伦理本位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孔子尊崇古代文化的传统,也尊重社会普遍的信仰,所以他虽不言“怪、力、乱、神”,却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所主张的礼乐教化思想实质上即是以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为基础,以宗教礼乐为形式,而以伦理教化为内容的人文之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一个精深广博的思想体系,它包容了古代的宗教文化,但并没有让宗教文化代替它。也就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世界思想家大辞典中,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样占有光辉的史页。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其天道观、人性论、神鬼辨、生死感几个方面。孔子的天道观:由于孔子的远宗近祖,大都是帝王将相公卿大夫和受命于天“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的世胄皇裔,孔子本人又生长于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文物教化府库的鲁国,耳濡目染,深切感受于天道悠久高远莫测的神权的尊严。兼以天下兆民,恒以为人世间最伟大的神明上天,乃是天地全神十万万灵的真宰,有吉凶福祸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人们一旦触犯了它,就会遭到电打雷击而粉身碎骨。显然,孔子的天道观念,又受  相似文献   

20.
孔子处于春秋末叶,这是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社会基础动荡,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都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孔子基于他的保守为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深感不安。他站在旧道德、旧制度一边,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坏礼乐,乱纲常的过激行为,而总想使社会秩序象西周王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