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经八下南洋,在海外度过了近20年。报刊活动,是他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据统计,他在海外创办和主持其工作的报刊就有十余种: 1899年12月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从日本横滨购办设备,拨付经费创办起来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喉舌,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报之鼻祖”。 190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月刊),为同盟会机关报,先后由廖仲恺、朱执信和章炳麟等人主持。孙中山先生为该报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并发表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孙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张立文、丁冠之等编。1982年齐鲁书社出版。分上下两册。介绍26名近代著名哲学家:龚自珍、魏源、曾国藩、洪秀全、洪仁(王千)、张之洞、郑观应、马建忠、廖平、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唐少常、蔡元培、章炳麟、吴虞、陈天华、王国维、陈独秀、鲁迅、朱执信、邹容、李大钊、胡适。介绍他们的生平、著作、学术活动;论述他们社会政治思想,重新评价了历来有关他们的评价。附有人物肖像画和插图。书后附有人名索引、名词索引。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资料收集范围以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孙中山对社会主义思想多个流派作了介绍,他将单税社会主义作为“平均地权”主张的重要理论支撑,把国家社会主义视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优先选项,他还对马克思主义做了选择性介绍。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式是多样的,《民报》等报刊是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演讲是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常用方式,孙中山还善于利用自己的政治声望和媒体声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开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河,他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重要体现和具体实践,其理论源泉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与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发展路径紧密相连,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讨会”于1999年10月1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人大新闻学院,社科院新闻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中国新闻学院、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在京新闻教育、科研机构及新闻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踊跃发言,他们一致认为邓小平的新闻宣传理论是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新闻宣传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实践和新闻改革的正确指导思想。它富于时代创新精神,具…  相似文献   

6.
陈天华、朱执信的二篇小说在我们缅怀辛亥革命先烈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他们,无论是革命活动家、理论家抑或军事家,几乎没有不与文艺攀上因缘的。他们在用头颅撞醒国民沉酣大梦的同时,也在文艺作品中滴进血和泪,借以唤醒国魂。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文学运动举起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旗帜,促使小说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文学被视为一种通俗有效的宣传工具。从宣传出发,一些先烈,在写诗填词之外,也大胆尝试写小说。如陈天华的《狮子吼》和朱执信的《超儿》,就是明显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廖仲恺,祖籍广东归善(今惠阳),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富有的华侨家庭,从小就接受父亲廖竹宾的爱国思想教育,当美国的排华风潮蔓延时,年幼的廖仲恺也少不了受到异族孩子的欺辱,父母进一步教育他:只有振兴祖国,才能保护华侨。1896年,廖仲恺转赴香港皇仁书院读书第二年,廖仲恺与素不相识的何香凝结婚,有趣的是,他们的婚姻竟然与何香凝的“天足”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孙中山的思想博大精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其政治思想、实业思想及其实践,而研究其金融思想和实践的文章还比较少。孙中山的金融思想是在他长期从事和深刻思考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过程中,在筹划和扶持银行建设建立发展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针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现状和金融现状而逐渐形成的。总的来说,孙中山的金融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的新闻思想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孕育而生,是对新闻事业的性质、宗旨、方针、政策、任务和目标等内容的高度总结和精辟概括。它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新闻宣传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坚持胡锦涛的新闻思想,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胡锦涛的新闻思想中所蕴含的理论精髓,并科学地运用于指导具体的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容 《新闻天地》2011,(4):42-44
廖公(承志)是一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使他从小就和革命联在一起。他生于日本,曾在德国、荷兰、前苏联等地生活、工作、学习过多年,懂几国文字。  相似文献   

11.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的丹佛城获悉武昌首义的消息,立即着手争取列强支持中国革命的外交活动.他于11月2日离开纽约前往伦敦,21日由伦敦到达巴黎,24日由马赛乘船回国.12月21日,孙中山到达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及廖仲恺等人乘兵舰前来迎接.在船上,他们讨论了目前的局势和应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二次革命之后,中华革命党的武装反袁斗争,与其组建工作差不多是同时展开的。1914年初,逃亡日本的孙中山在东京召集党人陈其美、戴季陶等人商讨回国策动反袁起义的军事计划。旋即指派陈等前往奉天、大连暗设革命党机关部,以联络东北各省反袁力量,从事反袁军事斗争。与此同时,南方革命党人,如湖南的邹永成、王道,广东的朱执信,贵州的凌霄等,也在加紧筹划反袁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界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兴起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潮。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对于我国新闻界更好开展新闻传播、深化新闻传媒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思想一脉相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和毛泽东新闻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对人类先进新闻思想文化成果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等人题赠戴季陶书法作品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院。此条幅写于1914年的夏天,绢本,高120厘米,宽50厘米。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而胡汉民、廖仲恺、戴季陶都是民国元老重臣,一人之墨宝已经十分珍贵,四人墨迹同书一轴可谓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关于书作形成的历史背景,戴季陶用蝇头小楷在左下方这样记述:“癸丑之冬(1913年,笔者注,下同),奉总理之命赴江户,随侍者展堂(胡汉民)、仲恺(廖仲恺)、苍白(‘苍’应为‘沧’,即杨庶堪)、觉生(居正)、惠生(钱公来)、静江(张静江)、介石(蒋介石)、仲元(邓铿)、汝为(许崇智)…  相似文献   

15.
何香凝     
正何香凝(1879-1972),著名民主革命家、国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同盟会员。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护法等革命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支持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她坚持革命立场,进行反蒋  相似文献   

16.
冤彬 《云南档案》2012,(6):8-11
<正>何香凝是著名民主人士,曾经长期担任民革领导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她和廖仲恺一起,和共产党人亲密合作。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何香凝始终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共产党人保持友好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奔走,并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堪称国共合作的典范。在此,公布何香凝与毛泽东的交往的几封函电,  相似文献   

17.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思想及品德风范的形成与当时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相互融合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阶级特色。  相似文献   

18.
徐绍启(1879-1948年)字信符,原籍广东番禺,生于英德.清光绪二十四年(1989)岁考,为学使张冶秋器重,录为博士弟子员,与叶恭绰、陈融等同年;二十六年(1900)肄业于学海堂菊坡精舍.三十年(1904)与陈融、朱执信等组织"群志社",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中,新闻媒体只有带头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十八大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创新点,充分理解、高度把握十八大报告的历史方位与理论意义,才可能自觉地、理性地、有系统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学理宣传及其成果宣传,以强大的舆论声势塑造广泛受众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脑入心、家喻户晓,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闻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是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需要,是适应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需要。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滋养,以国内外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成果为有益补充,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本质与作用、制度与控制、内容与导向、手段与功能、对象与需求、艺术与效果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内涵,构成了逻辑严密、自成一体、开放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