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因得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催化,出现了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共荣的“散文年”。就理论批评而言,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争论,形成了小品文理论的某种框架;60年代的“笔谈散文”,其对散文“多样化”和“诗化”的倡导,在非常年代拓宽散文的表现空间、矫正散文非艺术化的偏向,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杂文这个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一种认为杂文是“议论性散文”。前者主要把杂文看成是一种议论文体,但又带有文艺性这一特点。后者主要是把杂文看成是一种散文体,但又带有议论性这一特点。我个人更多地倾向于第二个定义。它不同于议论文,因为它是用文学形象来议论。它又不同于一般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因为它主要是议论说理。  相似文献   

3.
莫顺斌 《文教资料》2007,1(30):19-21
文章考察了二十世纪30年代现代杂文与小品文两种文体形成与分合的历史,进而指出,在文体功能上,杂文以战斗性为精神内质,充满时代精神,继承的是传统散文的"载道"宗旨;而小品文则以闲适性作为精神内质,重在"独抒性灵"和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4.
杂文二题     
一、归属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杂文”的解释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根据这个解释,可知杂文从属于散文。讲写作知识的书籍,多认为散文是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个文学部类,然而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如通讯、特写、游记、传记、杂文、速写、小品等等,都属于散文。至于狭义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而言。张寿康在《散文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总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本书散文的编写贯彻了这个思想,精选文质兼美的课文,组设智、能兼备的练习,选列知、趣兼得的资料,构建成科学实用的新体系.文苑百花艳,散文如绚丽的奇葩竞芳其间.由于散文几乎和一切文学形式紧紧毗邻,文论著述对散文的分类极难划一.经过由古至今的演变,散文的概念由广义趋向狭义.《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说: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包括的抒情散文、杂文、游记、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随笔、书信、日记、札记等等.从内容和表现手段上可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论说性散文三大类.”这算是中义散文.就教学实际而言,此说略显宽泛.第四册“附录”中的《谈谈散文》明确把狭义散文界定为抒情散文,即五四时期的“美文”、“小品文”,当代人所称的“艺术散文”.若以此为  相似文献   

6.
小品文概念的模糊,给小品文的研究带来了非科学性。小品文就其文体而言,指体制短小、形式自由、题材广泛、语言隽永、笔调闲适,文以自娱的散文作品;其精神内核是自娱性和闲适性。小品文当起源于西汉滑稽短文。晚唐小品不属于小品文范畴;现代散文中的“匕首”、“投枪”式小品文当属于杂文。  相似文献   

7.
[单元概说]本单元鉴赏中国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教学重点是鉴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与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27年(1949—1976)的散文发展是不平衡的。抒情散文走过了一条从寂寞 到复兴到繁荣再到困境的发展之路。虽然它以扬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政论抒情散文、吴伯 肃的回忆性散文,以及秦牧的小品散文、碧野等的游记散文等各具风采的散文个性造就了绚丽 多姿的散文印象,但在这绚丽之中又潜隐着内在危机,并导至最终的困境。报告文学在建国初 是繁盛的,但这种繁盛是以对报告文学自身个性的漠视为代价的。而杂文更只能在迂回曲折中 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一反前期"浮躁凌厉"的文风,而试图开创现代散文幽默、轻松的文学道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一个作家的智慧是其创造幽默作品的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其幽默散文创作指导思想基于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林语堂的这种散文创作观对现代杂文与散文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脱离时代现实而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散文,本来就是一种侧重于抒写主观情感或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忆海拾贝》这篇以叙事写人为主的、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也许正是以情感的真、实、深,绝少散文大忌的虚情假意,赢得评奖者的青睐,荣获华夏杯作文竞赛二等奖。散文开头,作者触景生情,从清明节奠祭亲人、缅怀先烈的眼前景,激发起对儿时某种经历的回忆情——对死去的年轻农民二贵的怀念。二贵,曾以“每天赶着马车”的  相似文献   

11.
秦似(1917-1986)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在四十余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发表了六百多篇杂文。这些杂文,以其“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的独特风貌①,在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就其杂文的情感内涵和其表达艺术作些探讨。一、丰厚多元的情感内涵本来,作为一种“文艺性的论文”②,杂文的主要特征在于议论说理,以理喻人,而秦似的杂文创作,却能在不失理性力度的前提下,强化情感因素,做到以情驱论,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他自己就曾经说过,他年轻时代主要就是凭借“信仰”与“热情”这两种东西,以“初生牛…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一个广泛的体裁名称,其中有文学作品,也有非文学作品。以文学散文而論:最大的范圍是和韻文相对而言的,包括小說、話剧在內,其次的范圍是和詩歌、小說、話剧相对而言的,包括記叙散文、抒情散文、杂文和新兴的报告文学;最狹义的散文是专指抒情散文。本文拟以报告文学、記叙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为对象,漫論散文文体的一些特点。散文的題材是十分广泛的,国家的大專,日常的生活,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虫魚草木,不論古今中外的事物,都可以作为題材。散文题材的广泛性,是任何  相似文献   

13.
文体和语体是两个不同的术语(不少人认为是一个意思)。前者是指文学的体裁,后者是指为适应文体而采用的语言样式。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求用不同于小说、戏曲、诗歌等语言表达方式的各种手段,来和“散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这便是文体和语体的关系,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抒情散文(随笔)、序跋、杂文、游记、书信、乃至日记、速写  相似文献   

14.
情感美是优秀散文的内在要求。散文的情感美体现在散文的重要性及散文情感的“真”“、善”与“美”等方面,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情感上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习惯上把散文称作“抒情散文”,主要是因为“情”乃散文的命脉和灵魂。散文所表现的主要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叙事、写景、记人,无不是在写作者的主观感情,文字之中无不浸润着感情的分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最具中国散文传统的美学风范,堪称感情美的典范。他总是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个性倾泻在清新的文字里,渗透在优美的画面中。写于1924年的《绿》,便以“惊诧”为感情触发点,抓住梅雨潭的绿大做文章,抒写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异乎寻常之爱,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和感情美。  相似文献   

16.
冰心写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抒情散文《笑》,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散文精品。这篇散文极其精粹简洁,全篇虽然只有六百余字,而作者却以精巧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三幅情浓意蕴的清美图画,并以“笑”为贯串全篇的红线,以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27年(1949-1976)的散文发展是不平衡的。抒必散文走过了一条从寂寞以复兴到繁荣再到的发展之路。虽然它以杨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政论抒情散文、吴伯萧的加快性散文,以及秦牧的散文、碧野等的游记散文等各具风采的散文个性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散文印象,但在这绚丽这中又潜隐内在危机,并导至最终的困境。报告文学在建国初是繁盛的,但这种繁盛是以对报告文学自身个性的漠视为代价的。而杂文更只能在迂回曲折中发  相似文献   

18.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论语派以《论语》等期刊为依托,提倡并实践幽默性灵小品文。此种小品文体现了论语派创新散文文体的努力。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是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主张以闲谈结构促进散文体裁的解放,以个人笔调改变板滞文风,以杂糅调和的语言突破工具论语言观的束缚。通过对这些新的结构、笔调、语言的强调和运用,论语派更新了散文文体观念,创造了新的散文样式,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位,为散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抒情,是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作者在构思散文时.思维如天马行空般纵横于笔间的,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当然是“情”。写作散文,虽然有抒情文和记叙文之分,但往深处探究,二者是无法分割的。这中间,抒情散文固然应该有真挚浓郁的情感透露,但记叙文也同样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奔腾激越,所不同的只是抒情散文多直抒胸臆,而叙事散文则大都借事、借物、借景、借人抒发情感,即人们常说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