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  相似文献   

3.
郭进 《黄冈师专学报》1997,17(1):98-99,105
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差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此,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简单地说即是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个人的全部生活所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认识;二是对自我的情感体验;三是对自我的意向。  相似文献   

4.
对鲁迅而言,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走向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对他来说,并不是理论的概念系统和逻辑框架,而是生存体验与记忆,对生命与宇宙的直面与承担。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坦诚暴露自己的丑恶。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国民精神的蒙昧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的缠绕,深契入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生命的存在及意义。时下的学只强调鲁迅的“中间物”思想是不完整的,在鲁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自省中,“承受”思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原罪心理及其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罪意识是鲁迅个性心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鲁迅生命意识的有机构成,也是他独特的人格和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生命哲学同生态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对美的期盼,也是一篇对生命及生命关系的赞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是鲁迅的生命渴求,也是鲁迅的生态理想,更是鲁迅衡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标准。鲁迅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过客》是《野草》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暴露了当时鲁迅自我认同和价值信仰的严重危机,更展现了作为生命个体的鲁迅全力自救的心理历程。过客的自省意识和实践精神激励起危机中的鲁迅,使得鲁迅通过自我拷问、自我调整,最终走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重新建立起新的身份和信仰认同,由此凸现出"行走"这一生命情态在鲁迅个体灵魂自我拯救中的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我体认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形态。鲁迅先生笔下的很多经典人物都处在被读者围观和微观点评的处境,这和鲁迅先生的文风,站位,自己关于角色自我体认的认可度有很大关系。鲁迅先生并非真的不关注自我体认,他弃医从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就是对他笔下那些可怜人自我体认丧失的一种失意。  相似文献   

10.
孔巧芝 《现代语文》2006,(10):53-54
历史的年轮驶进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学的欣赏情趣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将放下消遣之,拿起经典名,对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因为他的思想和学是一。份不可回避的世纪化遗产。他的意义也将在现实和读的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的思想和传述思想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化和独特性和丰富性的证明,所以我们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和历史意义的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和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地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获得直面自我和人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在梁武帝称帝之前,支配他行为的主要是进取心理,这与他的家庭的社会地位有关,也与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关。同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自己的成就中,他还产生出了强烈的自信、自负和骄傲心理。在为帝前期,成就心理造就了他此期的辉煌和急功近利。而他的晚年,则是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还是当“好皇帝”之间的矛盾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这些人物形象揭示的是人尚未实现的状态或者部分实现的状态,看似描述当下,实则指向未来。这种乌托邦情结构成了鲁迅人格的主要特质,推动他不断走向自我生命的超越,也帮助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叛逆。  相似文献   

13.
(一)一天,李强在去写字楼寻觅顾客的路上,看到游乐场有许多老人、小孩在尽兴玩耍时,他也不由自主地走进游乐场。“外婆,我要嘛!”一个约两岁半的男孩在恳求奶奶什么。李强想,这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怎能不满足孩童的愿望呢!李强将公文包放到水泥凳上,蹲下,微笑着地对孩童说:“小朋友,告诉叔叔你要什么?”原来,这位小男孩特别喜欢荡秋千,只是今天外婆的手关节风湿病又犯了,不便将小孙儿抱上坐板。李强毫不迟疑地将孩童抱起放到秋千坐板上,并扶着孩童跟随秋千前后荡动起来。看到孩童玩得十分高兴,李强又领着他玩了吊环、…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诗人的鲁迅的形成要比作为小说家或思想家的鲁迅的形成更早,其创作生命也更长久。他一共只留下了90首左右的诗作,其中大部分——63首——是旧体诗。相比而言,他的旧体诗的水平显然比新体诗的水平更高。以1926年为分野,鲁迅停止了自由体诗以及小说的创作,同时作为一种补偿,亦即为了给自己的情感隐私保留一条渲泄的渠道,他又悄悄地恢复了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形成、后来一度中断了的书写格律诗的积习。对于鲁迅来说,格律诗是一块仅仅属于他的情感领地,……是他战斗之余的小憩和难能可贵的自我解放,是他卸却铠甲之后与亲人们的温存和文字游戏,也是他独处静室时回首往事的沉思,以及对自己的顽固执拗的调侃、欣赏和砥砺。  相似文献   

15.
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丰富多彩的立面人生,既有冲锋陷阵民族脊梁的刚性,又有寻常之人纯朴的柔性,同时也有凡人所难免的缺憾。前者是我们曾经一味抬高的,后二者则是我们一直淡化回避的,这样都不利于当今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作为认识鲁迅的主要载体——鲁迅作品,其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学习鲁迅的重要使命。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16.
鲁迅、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精神凝聚了一个时代的基本价值取向,有使命感的作家必然要加以关注。但作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须与感性直观的经验结合在一起。鲁迅基于感性的经验形成了对启蒙主义时代精神的理解,并通过创作加以折射,他的小说既具思想穿透性,又有艺术感染力。而茅盾的《子夜》等小说体现了革命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左翼文学的高峰。他用革命的理性规范作品的主颞和人物.隐去了自我.写得比鲁迅正确.但在艺术性上存在一些缺憾。  相似文献   

17.
记忆是一种回溯过去的心理形式,也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身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参照点。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录记忆的模式,文学作品中的记忆书写不仅参与了文本叙事的建构,也反映了创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约翰·巴斯的作品便蕴含了记忆书写的因素。巴斯在《安息日传奇》中呈现的家庭记忆、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三种记忆模式揭示出了他对于主人公苏珊通过家庭记忆和创伤记忆实现自我建构的人文关怀、对于神话经典和现实生活关系的探知以及他身为作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创作与他的家庭生活、个人精神和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伤记忆成为他悲剧创作的心理动力、创作素材和源泉。《奇异的插曲》是奥尼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是他创伤记忆的自我疗救。它使奥尼尔的紧张抑制得到了宣泄,能量得以释放,自我心理达到相对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的红颜知已情缘是作家在现实情感存有缺憾与科场失意后的自我设计与自我疗救。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最重要的品性是其对书生人生价值、学识举业的认同;男性形象的性格主体是具有“情痴”的特性。作津津乐道于此的原因一是科场蹬蹭后翘盼知已奖掖的真实心态的反映;二是对现实情感缺憾的艺术补偿。从化品味上分析,这类内容的小说实出于作家泄导郁闷、平衡心理的游戏动机,作家虽自比屈原、李贺,但相比之下,他对知已之情的理性认识却略显偏狭。  相似文献   

20.
自从做了中学语教师以来,我最愿意讲的课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散。每次讲鲁迅的作品,都会令我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一种教、听与作品之间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有可能超越这个职业本身所决定的、也极难避免的琐碎和“匠气”,体会到它所蕴涵的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