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粹不易     
时常不经意她在报刊杂志上读到一篇篇好文章,日子久了,是哪种期刊甚至作者的姓名都早不记得,唯有读文章时的那种感觉还留存在印象中。倘若再想去寻它,却是踪影难觅。因此深知,选粹也是件不  相似文献   

2.
我父亲是在1929年9月写《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的,写完以后先让我读,把我当作检验他的作品的第一读者。那年我十一岁,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读了以后,我跟父亲说了些什么,早已忘了,但是记得父亲对我的理解是满意的。而我呢,在我父亲的童话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因为我第一次读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记得在解放前,有几种语文课本(那时叫“国文教科书”)也  相似文献   

3.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品。解放后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它对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我以为,对它创作中悖论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以为,指出这篇佳作中的悖论,并不抹杀它的价值,相反倒可以更好理解它的创作背景和巨大时代意义。一、先进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积淀的悖论《荷花淀》发表于1945年5月15日《解放日报》副刊上。这篇作品的发表,引起文艺界的关注,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方纪回忆说:“读到《荷花淀》原稿时,我差不多跳起来了,还记得当时在编辑中的议论,——…  相似文献   

4.
那一天,我在书店的新书排行榜上看到了这个在我的印象里已经有点陌生的名字———安妮宝贝,和她的最新作品《蔷薇岛屿》。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读《告别微安》时的那份惊讶和激动。这是一个怎样的网络女写匠啊,出手就是一副必杀的大家气魄,干净的文字后面有一种看似轻柔却极度尖锐的情绪如潮水般扑面而来。在后来的一本名叫《红旗下的蛋》的书里面,我第一次见到了她的照片,与想象中的样子基本相符,也就是美丽中又不失一丝忧郁和神秘气质的那种。后来又陆续地读了其他的几部作品,也都不错。虽然还不至于产生像顶礼膜拜一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董水龙 《师道》2004,(10):27-28
第一次读到《斑羚飞渡》是在2001年的《小小说选刊》上。后来这篇小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看中,做适当技术处理后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语》七年级(下)册。因为上课和听课的需要。笔又多次研读了这篇颇能煽情的章。但读的次数越多,越让笔觉得此不宜入选初中语教材,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巷深处》(以下简称《小》文)是一篇写实性的散文。备课时课文中的真情感动得我鼻子酸酸的,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读到高潮处,却读不下去了,读者哽咽了,一些女学生还在抹眼泪,不能不赞叹作品的艺术魅力,仔细琢磨,觉得这是一篇很好的陶冶情操的美文。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八年九月,我从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回到北京,大约是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的时候,接到了长篇小说稿《生活的路》。我是一天中午下班时把它带回家去的,从下午开始读,一读就放不下,吃过晚饭之后继续读,一直读到夜里凌晨三时,可谓一气读完。阅读这部书稿,我一直很兴奋,越读越兴奋,中间流过两次眼泪,读到最后时,抓起铅笔,抑制不住地在稿末写了祝贺的话,我现在还记得的有。“……努力吧,你是大有希望的!”这时,我还没有见过竹林同志。  相似文献   

8.
解读何为     
趁着何为这次来香港访问,我向心仪已久的作家开口了。我告诉他:我是在读高三那年读到他这篇《第二次考试》的,当时的感受是读诗,读一首诗味葱茏的诗。这是因为,我当时迷上缪斯,读的是诗,写的也是诗,而且有一组诗《马来亚狱中诗抄》很快就要在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办的文学刊物《作品》上发表。我正是把他的这篇散文当作诗来读的,因为它太像诗了。一个多美好的灵魂,一曲又一曲多美好的歌声,一圈又一圈多美好的涟漪……这不是诗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袁先行我早就认识,但他的作品我却读得不多。1994年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过他的一个短篇《营救》,留下了初步的印象。1997年又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到他的一个短篇《影子》,引起我对他的注意。最近又在《长江文艺》1998年第2期上读到他的新作《还魂》,始知他的创作虽然其量不丰,而其质却是颇高的。将这三篇作品集中起来阅读,发现他的创作是有一以贯之的追求的,也就是说他已经具备了某种整体风格,这显然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就这三篇小说对他的创作特点略作管窥,其中肯与否,还待读者评说。从《还…  相似文献   

10.
蒲氏《聊斋》之《狼》作为一篇传统篇目,一直是教材的经典作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记得我在初一学《狼》时,一个离校20年的村民邻居先我流利地背下了这篇课文,之后对着我微笑。那一刻我只觉得该文内容简单,讲了一个人杀了两只狼的故事,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非背熟不可。经老师讲解我更懂得了像狼一样的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一直到课余,心中还痛惜“狼吃小羊”故事没有出现一个手执钢刀的牧羊人……我们人类最伟大,恶狼坏人该杀光。是狼务除之情自那时便深植心田。后来陆续读了《中山狼传》、《敬畏生命》及《野狼滩》,还看了部名为《野狼谷》的影片。总之,狼性未改,我心不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坚持寻找并阅读好书籍,而且常常把读到的好文章念给儿子听,或介绍给儿子阅读。记得有一次,在我读摩罗的一篇题为《提问小学教育》的文章中,对片面强调实用性的教育倾向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批  相似文献   

12.
知道梅子涵先生,真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读四年级。那个学期,我订了江苏《少年文艺》,于是,一切就变得天经地义起来。《天鹅》《课堂》《走在路上》……梅先生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在那个时期读的。后来又发现,在拥有自己的《少年文艺》之前,从不知什么渠道读到的旧刊中的《马老师喜欢的》,  相似文献   

13.
一日.偶尔翻阅学生的高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时,看到了第一篇课文,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在教材的第三行有一处为“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  相似文献   

14.
青年军旅作家卢一萍的作品有着一种高原旷野、原始古朴、雄浑悲壮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往往能给人以巨大的思想启迪和灵魂荡涤,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释怀。我有幸读过他的《沿着世界屋脊》、《众山之上》、《神山圣域》、《高原二题》等作品,其独特的风格,让我深深感怀。新一期《读者》杂志来了,一翻目录,又看到其一篇《明亮的河》,当然是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地抢读之,反复读之。果不其然,他的这篇小小的散文,又一次让我感喟吁吁,而且还不吐不快了。反复咀嚼,择要而谈,最起码有以下看点。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我在少年时代就熟读过的名文。记得抗日战争期间,我在苏北乡间,家中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初中国文读本》一套,我就是从这套“读本”中读到这篇名文的。这套书后来在战火中遗失。建国初期,我在上海读初中,曾从旧书摊上购得这套书的第一册(收录《春》),“文革”中又遭焚毁。自粉碎“四人帮”后,见到不少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春》,均未注明出处及写作年代,本想就我所知,写篇说明《春》的出处的短文,但苦无此书为依据。直至1982年,我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由  相似文献   

16.
先思瑾 《神州学人》2010,(11):33-35
当身边的同学亲友对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我赴捷克公派留学感到不解时,我却将这种"阴差阳错"视为一种命中注定: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曾读过一篇描绘布拉格美景的散文,我从那时起就对这座有红顶房子有白鸽的欧洲花园产生了无限向往;后来又在我的偶像赖斯的传记中读到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教授来自查理大学,  相似文献   

17.
我幼年曾受过一段私塾教育。当时读了《论语》读《孟子》,读到《滕文公章句上》的时候,我的私塾生活遽尔中止,《孟子》便没有读完。后来不记得在哪一年的冬天,忽然立意要将《孟子》通体读过一遍,于是拣定了阴历开岁的大年初一,我把自己反锁在一间空屋里,自限一天读完一  相似文献   

18.
指导老师点评 上学期 ,我在 1999年第 6期《读者》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数学中的人性成分”的文章 ,觉得非常有趣 ,并意识到它不失为一篇素质教育的好材料 .我给我的初一学生读了这篇文章 ,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后来 ,我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成小论文 .其中 ,孟志民同学结合初一所学的有理数的知识 ,写出了三篇小论文 (这里发表的就是其中的一篇——编者注 ) .我觉得这些小论文 ,虽然还比较稚嫩 ,但从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同时 ,我也深深地感到 ,在课本之外有着广泛的素质教育素材 ,在习题之外有着多种多样的活动空…  相似文献   

19.
承蒙任鹏杰先生厚爱,邀我写一篇自传性质的有关读书改变人生、读书改变课堂的文字,真不知道如何下笔是好。因为,在读书能改变人生的人生时段内,我没有真正地读到什么书,谈不上因读什么书而真正改变了我的人生;后来有书可读了,有条件读书了,可能是过了可“改变人生”的时段,又没有哪一本书对我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说读书改变课堂,似乎有过,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坚持寻找并阅读好书籍,而且常常把读到的好文章念给儿子听,或介绍给儿子阅读。记得有一次,在我读摩罗的一篇题为《提问小学教育》的文章中,对片面强调实用性的教育倾向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批评。这篇文章促使我意识到,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老黄牛式的功利主义教育,我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不知不觉也沿袭了这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我马上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儿子读,以期儿子的心灵尽可能少地被教育环境中功利的东西所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