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以为,语文的意义非常广泛和深远,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它一直贯穿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的生命里,任何美丽的时刻和美丽的状态,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种知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我教语文,总喜欢让学生知道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还负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悟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析就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语文悟性"定义为:"人对语文或语言的悟性"或"人们对语文或语言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由此我们知道,"悟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语文课堂是从基础到深层带你领略中国语言文化的天堂。语文课堂的教学是讲究有效性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生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生命在于延续,如何让生命得到延续,关键是要看教师能否发掘学生们的兴趣点。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玩,这就需要老师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本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真实演绎,提升孩子们的悟性,这样才能将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的语文悟性既是学习语文的阶梯,又是学习表达的基础,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阅读教学。语文悟性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品味水平,反映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词句的领悟能力。那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悟性呢?  相似文献   

5.
池朱兴 《考试周刊》2010,(53):60-60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理解和运用,似乎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实,理解只是一种手段,运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表现为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表达的能力,没有内化为表达能力的理解和积累是无效的.重理解、轻表达是当前语文举步维艰,乃至迷失方向的根本性原因.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主张构建以表达为核心的"表现存在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明确提出写作高于阅读,表达重于理解的主张.如何正确理解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走出一条以语文表达为终极目标的新路子呢?下面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为例,我谈谈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意义依赖语言而显现 ,人因为拥有语言而精彩。日月星辰 ,山川花草 ,靠了语言来言说它的神秘与美丽 ;永恒与无限 ,靠了语言来表述它的哲学意义 ,我们的生命伴着语言而丰富与充盈。拥有语言是人的幸福 ,学习语言是生命成长的过程。站在新世纪的讲台上的语文教师 ,该如何用语言之光烛照青年学子的心灵 ,唤醒他们对生命意蕴的追问与思考 ,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与创造 ?让我们在语言世界里寻找答案 ,引领青少年在语言世界里悠游飞翔 !存在的体悟“我”生活在世界里 ,亦即生活在语言中 ,语言是“我”和世界联系的纽带 ,“我”在语言中存在…  相似文献   

7.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特质区别在于,它是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要“语文”一些,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紧扣语文本体。教出语文的个性来呢?我在《生命的林子》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记性、韧性、悟性"这六个字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李成良赠给我的,这是他二十年来治学经验的总结,我也一直视若珍宝,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这"六字真言"尤其有价值。记性大家都反对死记硬背,这是对的。仅仅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光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当中开发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在语文学习中,灵性表现在对语言、文章、文学的灵敏反应并具有新颖而深刻的理解,呈现出生机勃勃、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状态,具有个性鲜明生动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灵性,让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熠熠生辉呢?  相似文献   

10.
于建兵(高中生):老师,我们平时老听您提语文素养,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孙老师(语文教师):关于语文素养,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概念来解释。我个人认为,素就是平常、平时,养就是培养,语文素养应该就是平时积累而培养成的语文品质,是在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中对语言和文字运用的一种悟性。  相似文献   

11.
培养文言文语感重在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习惯,它的  相似文献   

12.
朱敏 《成才之路》2009,(15):30-31
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文成绩提高缓慢,于是学生喟叹语文难学。教师感叹语文难教。这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语文教学中肢解文学作品、缺乏文学兴趣培养等客观因素。所谓理解力,实际上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平时我们常常把语文基本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事实上恰恰忽略了一种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靠悟性,比较文章异同靠悟性,感受语言文句靠悟性,体味内容情感靠悟性。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靠悟性。悟性.可以明理、会意、解疑、审美、创造,它是“听、说、读、写”的深层发展。可见,语文的魅力在理解力。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理解力呢?  相似文献   

13.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精炼形象,耐人寻味.课后作业第三题要求理解的一些句子,语意含蓄,感情色彩很浓,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可采用这样一些办法:一、借助想象体会句意.这道题要求理解的第一段话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富于诗情画意,颇有嚼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段话,可根据文章生动、形象的描  相似文献   

14.
哭是生命的第一个声音,是婴幼儿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方式,是孩子的语言。父母敏锐而细致地捕捉孩子哭声所表达的意思,给予适当的反应,有利于亲密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0岁~1岁哭多是由于生理的不适从呱呱坠地开始,哭就成了宝宝表达需要和不愉快的重要手段。饿、冷、热、尿、便、困、怕、感染、疼痛都会引起宝宝的啼哭。那孩子的哭声到底代表什么意思,是闹情绪还是生病了?这个问题常常使一些年轻的父母困惑。其实宝宝的啼哭有不同的模式,可以用它来帮助父母辨别宝宝啼哭的原因。“宝宝饿了”、“宝宝渴了”———宝宝的…  相似文献   

15.
我并不喜欢用玄乎的语言,但是这里如果我不用听上去有些诗意的而不是科学的语言,我就不知道怎么来表达我要说的意思。不管我们怎么认为,我们总是大地的造物,我们的生命就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动植物一样,我们也从它身上汲取营养。大地生命的节奏是缓慢的,对它来说,秋天和冬天同春天和夏天一样重要,休憩和运动一样重要。对儿童来说,比成人更为重要的是,同地球生命的潮汐涨落保持某种联系。通过无数世代,人的躯体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基督教在其复活节里也体现出这一状况。我见过一个两岁的孩子,他一直生活在伦敦,有一回他第一次被带到葱绿…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八十年代出现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前沿教学理论,叫做读者反应理论。它强调读者对于课文的主观参与作用,着重建立读者与文章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笔者认为,由于语言教学的共通性,读者反应理论完全可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读者不仅仅是理解课文本身,理解作者意图,而是在理解中进行再创造,通过再创造而加深理解。这样,由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字、词、句…  相似文献   

17.
所谓的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语文悟性,即是对语文信息的分析力和理解力,是对语言和话语的悉心会意和敏锐直觉,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口语交际不知道说什么或想说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只能用一些肤浅的、没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口语交际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贯彻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中有着不可缺少、也无法代替的功能.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复述是指学生把读到的或听到的语言材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口头或笔头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消化、整理、判断、运用和表达的过程。复述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令人失望的是这并没有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一直都是"宠儿",而复述却落得个有名无分的下场,它成了...  相似文献   

20.
<正>在平时的语文测试中,常有学生说到诗歌题不会做,细问之下都是因为诗歌没有看懂。作为语文老师,我理解学生的难处。所以我想了一些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诗歌。一、用比喻的眼光看诗歌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许多诗歌都用到了比喻,这样,既形象生动,又能言简意赅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抓住诗歌中的比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桑叶是喻体,本体是女子的容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