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氓》:正反对比 美丑相形 在《诗经》弃妇诗中,《卫风·氓》可视为《鄘风·谷风》的姊妹篇。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沉痛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篇紧扣女子内心感情的变化,或叙说经历,或发抒怨愤,或控诉不平,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形成起伏跌宕的艺术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首章,追叙氓向女子求婚与女子许婚的经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代指诗中男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为“自彼来此之民,从民从亡会意”。女主人公的诉说,一开始便落到氓“抱布贸丝”的憨态上;男子第一次向她求婚的情景,清晰地保留在她的记忆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紧接着笔锋一转,便用一正一反的句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必修二选取了《诗经》里的名篇《卫风·氓》。这首诗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课本的注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我认为“抱布贸丝”的“布”应理解为“货币、钱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4.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6.
《氓》叙述了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结婚,婚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艰苦生活,女主人公年老色衰,遭负心男子抛弃的故事。故事先写谈恋爱时感情的热烈,再写被弃后的冷落,表达了女主人公怨恨悲痛之情。读完全诗后,读者对那个背信弃义、二三其德的男子充满了痛恨,对女主人公充满了同情,认为造成女主人公被弃的命运,错误完全在那个“氓”。  相似文献   

7.
《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诗经》名篇,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作品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负心汉“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后受尽虐待直至被弃的整个过程。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首次较完整地、脉络分明地交待一场婚姻悲剧的始末,更在于作品以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果断又具有叛逆性格和强烈自主意识的女主人公这一艺术形象。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把握女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呢?一、从审美感知入手,整体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者在脑海中会留下这样一些零碎的印象:女主人公和氓相识、相知…  相似文献   

8.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9.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一首非常著名的弃妇诗。这首春秋时代卫国的民歌,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男青年“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后受尽虐待直至被遗弃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对负心汉愤恨和决绝的态度。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首先,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可看出女主人公与“氓”小时候就很熟识,经常在一块儿玩耍,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了青春期互生爱慕之情,于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两人海誓山盟、互表忠心,可谓感…  相似文献   

10.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的解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这种解释反映的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较为低级的贸易形式。而在《诗集传》中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布,币。贸,买也”,这种解释则反映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货币贸易形式。那么,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考证一下本诗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了。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氓》创作时期为春秋早期。那么此时是否有“布”这种货币形式呢?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布”就已是一种货币形式了(《周礼·天官·外府》中的“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即为此证),到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训诂、人情、史实三方面对“兄弟不知 ,口至其笑矣”是《氓》中弃妇被弃后兄弟嘲笑其不幸的传统解释进行辨误 ,认为这是弃妇归家途中的虚拟 ,应解释为“兄弟”不知道是被弃 ,还像往常一样喜笑着迎接她。诗选取车至顿丘、车过淇水两个场景 ,以景物为媒 ,车归为经 ,思绪为纬 ,体现了古典叙事诗的感事性质。诗通过一个遇人不淑的悲剧 ,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也凝聚着广大劳动妇女摆脱奴隶地位、争取平等人格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2.
<正>《诗经·卫风·氓》的确是一首绝好的诗:形象至美,诗意至纯。《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氓》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特别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  相似文献   

13.
董亚 《学语文》2007,(6):37
《诗经·卫风·氓》以一个普通妇女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叙事抒情结合,奇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弃妇在自述时反复提到了桑椹和淇水,不少鉴赏文字也注意到了桑与淇水在诗中的表现力,如熊宪光等人在分析《氓》时说,"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三四章均以‘桑’起兴,颇堪玩味。……兴衰对比的鲜明意象显然寄予着女主人公对自身被  相似文献   

14.
谈《氓》——善阁读《诗》记(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是迁来之民。复关之关应解成城门或寨门,而不应是人名或具体地名。三岁之三应是虚指,是多年之意。《氓》诗写了氓的思想变化,这在《诗经》中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15.
“氓”这个社会阶层的产生 ,实际上是时代的一次积极转变和更新。人 ,便是人 ,诗中硬要说成“氓” ,这是用来强化该诗的内涵。在女主人公的婚姻内涵中 ,既有新的思想烙印 ,又有传统的旧观念 ,因循守旧。她被遗弃的命运 ,正是她思想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流氓之滥觞──解读《诗·卫风·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氓”一词虽然出现于清末,但中国古代早有属于流氓一类人。《诗·卫风·氓》中之“氓”,从语义解释到形象分析,综合观之,实为流氓。这一发现,把中国流氓史的发端提前至《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上山采蘼芜》诗的所属和其中弃妇被弃的原因。认为该诗属于汉乐府诗而非古诗;弃妇被弃不是故夫“喜新厌旧”所致,而是她在故夫家时有违犯封建礼教言行,遭到故夫父母厌恶而逼迫故夫抛弃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刊载在《中师教育报》第三十七期上的刘志魁同志的《<氓>的主题新探》(以下简称《探》文)一文,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氓》诗的主题,使之更臻完善,更符合社会和作品的实际,命意是很好的。但是,通读全文后,笔者以为《探》文的某些说法,缺乏真实可信的力量,有些地方,则有偏离论题之嫌,故不揣冒昧,握管而为此文,就教于方家。 《探》文说,《氓》的主题中,应包括“对神权虚伪性”的“最有力的揭露、控诉和批判”,否则,就“存在片面性”,“就不能摆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不错,《氓》  相似文献   

19.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