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卓康 《时代教育》2007,(7Z):144-144
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思考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利用大众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应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我们平时进入课堂常常或学着许多教师的语态或凭着惯有的言语方式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地使用着课堂用语。如同鱼在水里游但从不知分析水的化学元素,鸟在空气中飞但从不知分析空气的构成。我们“生活”在语言之中也很少有人驻足回首品析一些“教师集体课堂语言”。于是,我们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些相习成风、习惯成自然式的课堂惯用语。  相似文献   

3.
“教学评价语言”,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按照教学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的口头表述的语言。进入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教学评价语言”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然而,在接触到的许多案例中,笔者发现尽管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已经相当关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一系列的“把脉诊断”,  相似文献   

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代的聚徒讲学到现代的班级授课,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工具,是师生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手段,尽管计算机、多媒体等视听设备已进入课堂,但口耳相传的语言教学仍是基本的教学形式。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应该切实提升自身素质,良好的语言素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和首要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规范、准确、清晰是教师首备的语言素质教师职业是…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出现的“赵本山艺术”,是一种以“大众文化形态”为主要呈现方式、“多维性”的文化景观。中国社会的“多元”欣赏者对其进行了“多元性”阐释,使其被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广泛认可,并且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歌曲已经成为我们语言技能的一个完整部分。如果我们能把歌曲有机地使用到语言课堂上,他们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幸运的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和盛行,特别是环球网进入了课堂和学生们的生活,因此接近音乐和歌词变得更容易。本文集中阐述了课堂上使用英语歌曲的原因和如何使用英语歌曲。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众文化进入分众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及初期发展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分析方法对当前国内大众文化已进入分众时代的新阶段作出判断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只有在明确分众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其“和而不同”的审美本质和“符号化”、“雅俗共存”、“主流性与边缘性相对化”的三大审美趣味特征。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的日益发展已经使地球进入到了一个“村落化”时代。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而这种变革又引发了社会结构、知识本质和文化(教育)形态的深刻调整,这种调整来自方方面面,而对于文化(教育),尤其是大众文化(教育)的影响尤为巨大。因此,对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消长关系及其前者对后者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全面、理性的审视应成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文化学界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只有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实现了良好的转化,就实现了“课堂语言”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具体体现出来。所以。课堂语言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1.
教师所说的“很好”、“不错”之类的话,已经不能够完全讨得学生的“欢心”了。这太单调,也太模糊。学生对老师语言上的要求很高,这种高,主要是对语文教师在语言的操纵能力方面的提升。一个不断上进的语文教师,光有“无边”的知识作为后盾,同样会显得力不从心。同一件事,如何组织语言?同一句话,如何说得更富感染力?语文教师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也得从此出发,使自己的语言赏其心、悦其耳。我们试把语文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分为:气氛语言、衔接语言、切入语言、即兴语言、评论语言、情境语言、表情“语言”、动作“语言”。一、气氛…  相似文献   

12.
“让生命感受自由!”这是一种饮料的广告语,电视画面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喝着饮料,激情飞扬地又唱又跳,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就会联想到语文课堂,新教学理念欢呼“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习我们中国语言.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场所,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语境中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琦  王列娟 《天中学刊》2004,19(6):70-72
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文化语境中,诗人、诗歌发生了显著的转化。诗人们更彻底地离开了种种形式上的流派,完全以个人的身份写诗。诗歌的立场、诗歌的精神、诗歌的语言策略都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民间”、“消解”、“叙事性”,暂时在诗歌中凸显。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 韵味”类型及其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的含义至今并未统一,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视野中,大众文化是对主导文化、高雅文化的颠覆与解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理解的大众文化,当然是一种把“现实转化为影像,时间断裂为一系列永恒的现在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课堂教学优化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无论课堂讲授还是课外谈心,教师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语言运用得糟糕,教学效果一定差;而语言运用得好,则“嘻笑怒骂”皆能收到好的效果。试举几例说明。一、“嘻”,乐在其中;“笑”,回味无穷课堂上的“嘻”、“笑”,指在教学中运用逗乐、和学生开小玩笑、说反话等方式,把对学生的教导或要传授的知识蕴含在其中,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这种方法运用得好,能给课堂创设和谐、真诚、温馨的氛围,能优化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动。1…  相似文献   

16.
课堂讲授中的副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讲授中的副语言金子强,徐启亚课堂讲授,语言表述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就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实际是通过对教师“全息语言”的立体接收来获得信息的。所谓“全息语言”,不仅包括有声语言,而且包括了无声语言即副语言①,两者密不可分地交织,相...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越来越重视。某些方面看来,教师在评价用语上的“主导”地位日益凸现,似乎已经“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了。  相似文献   

18.
一、计算机文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所谓文化是指计算机在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已具备了“文化”的特点和性征。首先,它应用领域之广是任何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也可以说它已与各种文化特质相结合。再者,计算机的使用者已遍及各年龄段、各职业、各种团体,具有巨大的作用域,计算机文化既能以物质的形态出现,又能以精神的形态出现,它已渗入到人们的观念中。计算机能成为大众文化的原因是:其一,现代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使用者无需对机器硬件的执行有更多的认识,我们采用“语言”完成的算法,能够…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输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着眼于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输出,旨在了解课堂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以便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输入”和“输出”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课堂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使课堂成为交际的场所,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教师应尽多地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相似文献   

20.
刘媛 《新疆教育》2012,(4):35-35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甚至于Internet网也被运用到了教学。其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中出现了多种“媒体”:标本、实物、电脑等,这些教学媒体,不仅准确、丰富地“携带”了许多教学信息,而且把这些知识内容转化为了生动活泼的声、像相结合的活动“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