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而不同”——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郑语》中有史伯回答恒公的一段话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所谓“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  相似文献   

2.
形近字辨析     
稗、裨、睥、俾、脾稗,从禾,卑声。《说文》:“禾,别也。”谓形似禾而实别。《广韵》:“草似谷而实细。”即所谓稗子。引申凡所轻贱的事物也谓之稗,如称野史为稗史,小说为稗官。徐浩《说文》注:“野史、小说异于正史,犹野生之稗,别于禾,故谓之稗官。”稗,从衣,卑声。《说文》:“接益也。”谓衣服的连接加长。《广韵》:“补也。”故合成词有裨益、裨补,如诸葛亮《出师  相似文献   

3.
无论比较文学,或者文学比较,均以比较为逻辑起点。所谓比较可分对比和类比。对比是将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性质特点不同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类比是将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而比较文学或文学比较不是简单的对比和类比,不是比附,“拉郎配”。它建  相似文献   

4.
所谓矛盾修辞法是指将语义截然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用,来揭示某一项事物矛盾性质的一种修辞方法。换言之,它使用两种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校学报的性质,论述很多.1991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讨会还专门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将高校学报性质归纳为:学术性、高校性和综合性.这已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有代表性的说法.此外还有不少同志坚持“两性说”, 即学术性和高校性.我认为高校学报的性质应是:学术性、内向性和高校性,三者缺一不可.所谓性质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决定某事物之所以成为某事物的特有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事物内部的特殊规律.社会上公开出版的刊物林林总总,但以学术标准划分,可分成两大类:学术刊物和非学术刊物,高校学报即居前者.学术性是学术刊物的本质属性,也是高  相似文献   

6.
李汉卿 《新读写》2010,(1):36-39
表现手法1 衬托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兴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谓“赋”,就是直接铺叙陈述事物,即直陈其事,直抒其情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或曰“触景生情”,借助他物引起所要咏唱的事物。清朝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道:“事难显陈,理难言罄,  相似文献   

8.
声训略说     
事物的名称同事物的性质本来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马克思说过:“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资本论》第一卷)我国古代庄周也说过:“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荀况也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刚谓之不宜。”(《荀子、正名》)只有拟声词的得名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如“鸡”从奚声,取“鸡鸣喈喈”之声,“雁、鹅、鸭”也一样。(鸭字不见于《说文》,郑珍谓“鴈”即  相似文献   

9.
耕森先生大鉴:忻闻黄山书院拟以“大道和生说”为题,召开黄山文化书院成立二十五周年年会,不能躬逢盛况,谨先致贺忱.史伯之千古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仅直透天道创生固有真际,而且反映华夏民族原生智慧.尤要者,兹说之产生年代,迄今几迨三千年,然其慧光烛照,弥久弥新,宛若天示神启,犹如圣喻贤箴.  相似文献   

10.
“和合”,又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指异质事物的多样化统一,而非所谓的“无冲突境界”,它与“同”、“争”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三种关系态。其中,“和”也许不是最终形态,但却是最成熟的形态,世界越来越趋向于“和”的状态。表现在政治上,即是地球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的矛盾统一;表现在经济上,即是对传统封闭式重复经济模式的打破,以及特色经济统一体的逐渐确立  相似文献   

11.
浅议和合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又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指导质事物的多样化统一,而非所谓的“无冲突境界”,它与“同”、“争”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三种关系态。其中,“和”也许不是最终形态,但却是最成熟的形态,世界越来越趋向于“和”的状态。表现在政治上,即是地球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的矛盾统一;表现在经济上,即是对传统封闭式重复经济模式的打破,以及特色经济统一体的逐渐确立。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遇到“属性”和“特性”两个词,有些同学搞不清,所谓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即事物“生”来就带有的性质;所谓特性是指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的性质,特定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性质也随之改变,下面就“属性”和“特性”谈几个物理概念.  相似文献   

13.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14.
全国统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宋国有个富人 ,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 :“不修好 ,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 ,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 ;但是 ,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  相似文献   

15.
相似思维就是“对彼此联系的事物形成的共时性关系进行系统探究,从中找寻事物关联的机质”[1]。事物之间的相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他相似”,一种是“自相似”。所谓“他相似”,是指“两种截然不同事物在某种性质、功能上的相似”。所谓“自相似”,就是“一个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在某种性质上的相似”[2]。  相似文献   

16.
一、认清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所谓性质即一种事物区别于他属事物的根本属性。义务教育小语大纲关于作文性质的表述是:“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和现行大纲相比,这种表述更准确、更科学了。表现在:第一,把“文字”改成“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了作文本身  相似文献   

17.
说明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说”即对某事物的性质、特点、内容、成因、功用等加以解说;“明”即在解说时要有条理、清楚、完整的交代。“说”是手段,“明”是要达到的目的。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  相似文献   

19.
“比较是最好的说明”。所谓“比较法”,就是在教学中故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鉴别,从而区分其异同或优劣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应用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比较法”呢?  相似文献   

20.
江永力主《河图》《洛书》的真实存在,而被排除在主流易学研究之外,但他的“卦变”说却极具学术价值。江永提出“以相反卦为卦变”的主张,在批评朱熹“卦变”说的基础上,构建其特色。首先,他“以相反卦为卦变”,以解决彖辞中的“往来”、“上下”等问题;其次,他的“卦变”说不涉及爻辞,从而避免了爻位的“升降”问题;另外,他否认“卦变”的多源途径,主张一卦自其相反卦而来等。江永自叙其“卦变”说源自薛温其,其实继承和发展了朱震、俞琰、来知德、黄宗羲等人的“卦变”理论。他的“卦变”说虽然应验之处颇多,但仍然不能一以贯之,“以相反卦为卦变”忽略了“相对卦”的“卦变”问题;他的“卦变”说以解释彖辞为目的,有附会的嫌疑和不能“归一”的弊病;他注重彖辞的变化而忽略了爻位的升降,不符合《周易》“唯变所适”的原则。总之,江永“卦变”说能够将“相反卦为卦变”的理论臻于至善,但仍然不能解决“卦变“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