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村官是选聘到农村基层任职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的农村远程高等教育项目。大学生村官参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过程,外来大学生村官和本土村官大学生相互助力、“肩并肩、双学促发展”,对提升“一村一”教学质量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适合山西农村远程教育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是由组织部门选聘到农村基层任职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推进的、由国家开放大学组织实施的大规模的农村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大学生村官与"一村一"项目结合,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服务和保证,提升"一村一"的质量和规模,但这项工作本身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一定条件保证。  相似文献   

3.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制度是国家鼓励具有高学历同时又热衷于新农村建设的志愿者到农村基层任职的政策.一方面该政策有利于解决高校就业难的问题,也为农村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带入了活力,可以说是利国又利民.另一方面,在村官到村任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缺乏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配套细则等.笔者对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对我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有利于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叫王庆文,是山东省龙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2009年,我通过山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被聘为山东省龙口市北马镇唐家泊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成为第一批按照全国统一部署的大学生"村官"。时隔四年,回想起到村任职前的犹犹豫豫,回想起刚到基层时的懵懵懂懂,回想起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点点滴滴,我以一名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到村任职,能解决一批大学生回乡就业,成为基层党组织和生产一线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担任村官,工作热情高,待人热心,成为基层组织服务村民的新亮点。在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农村工作需要,各级党委组织集中培训,开展传帮带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6.
林方毅  金蕊 《考试周刊》2012,(24):164-165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7年开始,常州市武进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为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作者在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展开了以“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开始自发探索阶段.到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一时, "大学生村官"成了热议的新名词.说到"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关专家认为,它能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缓解了目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然而,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真正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呢?  相似文献   

8.
刍议大学生“村官”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中央农村工作的重点.进入2009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在这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要求不断完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本文分析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产生,并论述了大学生"村官"在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华 《培训与研究》2011,28(1):61-63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大学生担任村官不但没有法律依据,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任职村的户籍,因此他们没有选举村委会成员的权利,也没有被选举为村委会成员的权利。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或者修改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使大学生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担任村官,或者把大学生村官的户口迁移到所任职的村,使他们具有该村的户籍。  相似文献   

10.
选拔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推进农村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实践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在到任之前要做好心理调整、知识技能和工作方法的充分准备,争取到任之后尽快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知识型村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以下简称大学生村官)已由部分地区的探索尝试,上升到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不仅已经成为各级党  相似文献   

12.
李松涛 《教育》2012,(35):37
从大学校门到农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做一名村官。不过,3年任职期满后,他们该走向哪里?对很多大学生村官来说,从决定到农村的那天起,这个问题就一直悬在心头。除了考公务员、考研,还有没有更多的选择?近日,江苏省委组织部与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联合召开2012年大学生村官综合保险承保仪式暨中国人寿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会,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将招聘150名大学生村官。不止中国人寿,神华集团、中国电信等多家大型国企纷纷与江苏省委组织部合作,开展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工作。大学生村官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的大型企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国家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以来,大学生村官创业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状,探析大学生村官创业行为发生的原因.认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行为发生的原因不仅有国家政策、社会环境,高等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尊重需求满足、自身特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等内部因素的影响.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面对的困难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创业.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北京市来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京外一些省市起步较早、时间较长,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归纳,对北京市制定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的跟踪培养和服务政策,进一步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现党组织满意、农民满意、大学生满意的目标具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以缓解当前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则没有涉及。这导致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进行得颇不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制度的出发点定位于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据此,应当在制度上明确大学生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并鼓励优秀大学生在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制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均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河南省在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方面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开始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模式,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受主客观多方面的影响,在走进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只有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指导“大学生村官”工作,才能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大学毕业之际,为响应国家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的政策,我于4月上旬报名参加山西省组织的大学生"村官"考试,经过笔试和面试等程序而获录取。9月5日到河津市清涧街道办事处报到上班,并担任清涧街道办事处清涧一村村委主任助理。将近一年的"村官"生活,让我锻炼许多,也让我收获很多。结合自己当时的工作经历,这里谈几点体会和心得,希望对打算报考"村官"的同学有所借鉴和帮助。确定切实可行的考试复习思路们方法是顺利考取"村官"的基础。选择报考某地区的  相似文献   

19.
林琳 《华章》2011,(33)
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已试行过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号召,本文以大学生在农村任职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应用目标管理方法的现实意义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业高校培养“村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挑选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决策,进一步推进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全面实施。相对而言,农业高校与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本文基于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困境,探讨了农业高校培养村官,从而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