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建秀 《文教资料》2010,(28):104-10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实现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被视为东亚经济的奇迹。日本早期经济现代化为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本文作者结合日清战争和目俄战争前后国外与国内的相关史料,就日本的军国主义这一非经济因素探析日本早期现代化道路模式,详细分析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等扩张道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德关系是体现现代性本质的重要问题,也是困扰中国"德治"的难题。把政德之辩这一议题纳入到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哲学框架中,置政、德于哲学视域中进行探讨,可实现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叙事。在叙事中进行反思,能够明晰政治体系的建构及维持皆依赖于道德的价值支撑,揭示极端政治道德化及道德政治化治理模式的弊端。现代中国"德治"要避免陷入这两种模式,必须保证政治权力的合德性,注重社会资本的发掘,妥善处理德法次序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文学是近代日本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其流派的形成标志着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真正开始。发现人和解放人性成为该流派写作的第一要义。著名的日本现代文艺评论家柄谷行人从“风景之发现”视角阐述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确立过程,强调了人和人性与客观对象相结合;这与20世纪初发现与崇尚人性的自然主义如出一辙。“风景之发现”视角将人和人性与自然主义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作家确立了自然主义文学,开创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4.
自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之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肯定。另一方面,加强对人自身的投资、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进而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据统计,我国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开始突显,他们在城市的受教育状况受到关注。文章从人力资本培养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导致这一问题的制度性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解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体的受教育问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日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不宣而战"是因为不宣而战可以煽动国内人民的情绪,逃避战争责任;可以不遵守已签署的国际条约,免受条约约束;可以继续推行其"以华制华"策略,扶植傀儡政权。  相似文献   

6.
《孝经》孔、郑注,在流传过程中有失体统,自南朝以来,代有学者不断论争。开元初政,唐玄宗有感于《孝经》师说纷纭,颇不利于弘扬"孝道"的现实,命臣僚论辩《孝经》孔、郑注的真伪、优劣。刘知幾、司马贞等人,各抒己见而莫衷一是。唐玄宗基于不纠结于"小疵"而发挥"异说",不纠缠于"门派"而弘扬"大义"的考虑,诏令搁置真伪之论而并立学官,从而在推进经术统一、"以孝治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日本教职员组合作为日本最大的教师工会组织,在战后日本教育政策生成与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制衡作用。借助罢工、非暴力不合作和集体协商等策略,日教组对文部省加强教育控制的政策进行了有效抵制。在当前日本的教育政治中,"日教组"通过合法的集体协商机制和温和的对抗,仍然对教育政策的生成与变革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构成主义运动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其构成理念在包豪斯时期被引入到现代主义设计中。二战后,日本设计师将欧洲“构成思想”与本土文化精髓相融合,奠定了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其中,龟仓雄策和田中一光为集大成者。对“构成思想”在日本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梳理与分析,在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教育史研究自19世纪70年代受欧美教育史研究的影响而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教育史学会的成立为日本教育史学界聚集了一批专业的研究队伍,其出版发行的年刊《日本的教育史学——教育史学会纪要》是日本教育史研究成果交流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梳理1957年以来教育史学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年刊栏目与文章的内容,展现日本教育史研究队伍的专业性、综合性、国际性特点.日本教育史研究创建了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平台,积极承担起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监督责任;扩展了研究的主题与范围,重视教育史史料建设与学术情报分享;持续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探索教育史新的研究方法;积极应对全球化研究趋势,重视教育史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三圈理论"作为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此理论构建了"价值圈"、"能力圈"、"支持圈"三个圈的分析框架。如今政府公共决策在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根据"三圈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公共决策没有表达公共价值、决策实施过程中的"能力"不足和决策中缺少公众支持等。研究得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要考虑决策是否具备公共价值、充分发挥"能力"因素和最大范围地顾及公众利益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曾有过明显的译介,并在中国现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模仿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浪潮。形成的原因有三: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60年至1970年代东京三多摩地区公民馆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本探索新型都市型公民馆的最辉煌时期,也是职员、居民、行政及专家等通力合作的时期,在日本公民馆及社会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时日本城市化不断进展、大规模人口移动的背景下,"公民馆三层建筑论"和"三多摩宣言"的创出使公民馆的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且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及人与地区等之间的新型关系,有助于促使居民通过自身活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地域社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多元冲突状态,而所有的冲突,其实都绕不开城乡关系。主要呈现为对乡土居高临下的同情甚至否定、以乡土对抗城市、谋求城乡的平等对话、游走于城乡之间四种类型。它们无一例外地关注着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和农民的生存问题,隐含着城市/现代化对乡土/传统挤压的应对策略,表露着知识分子的焦虑。  相似文献   

14.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文化领域统一思想认识的客观要求,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运动兴起,呈现出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并兴的特点。不守旧,不盲从,在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进行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凸显了其文化建设路径选择,彰显了自主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思路,而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其核心和精髓。由于其文化取向上的现代性,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即室内电视剧的兴起,通俗电视剧的盛行,文学作品改编剧的风行,电视连续剧的流行,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这些现象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中的产物,文章对其产生的缘由进行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探讨这一时期大陆电视转型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核心,是施"仁"良方。"尽己"和"恕人"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一条重要准则,因此学习借鉴孔子以"忠恕之道"实行"仁学"的思想对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行情诗"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新体裁,源起日本,后走红于中国各大网络。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下产生的汉俳一样,中国"三行情诗"的创作之兴起也深受日本"三行情书"的译介之影响。本稿以近年来由王向远先生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新范型——"译文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评价从日本译介到国内的日本"三行情书"的部分作品,并探讨其汉译原则及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诗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和詹鄞鑫先生的“新六书说”为例论述20世纪汉字结构类型的新发展,认为20世纪汉字结构类型理论的研究体现了后出转精的态势,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逻辑更加严密,系统性更强,理论色彩更加浓厚,同时也提高了汉字结构理论在分析汉字中的解释功能和实用价值,为汉字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松村谦三是中日复交前积极主张发展对华关系、为两国关系正常化身体力行而建功甚巨的日本保守政治家,然构成其对外行为的精神基础的则为中国对于日本国家利益的增进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认识,也正是这个基于现实政治需要的对外观,从根本上制约了松村对华政策构想的性质和射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