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2.
克莱尔是一位对自然生态有着深切体验及实地观察的乡村诗人,他诗歌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出一种对自然更真实、贴切和现实的关怀,并体现了现代生态学的核心思想:生态的主体间性思想和生态整体性思想。这些表明,克莱尔的诗歌是极具价值的生态文学,是闪耀着生态智慧光芒的文化遗产。在环境恶化,生态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探讨他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丽  卢振军 《文教资料》2006,(20):91-92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人中的诗人。”本文按照“摹仿自然”的诗学思想,从镜子、海水、鲜花等意象分析斯宾塞是如何运用自然意象深化诗歌主题的。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论斯宾塞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德蒙特.斯宾塞被视为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所创立的“斯宾塞体“影响深远。其诗歌中所运用的植物、动物,以及某些特定物质等各种自然意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生态学和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主体问的相互交往关系,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是主体间的共在。按照这种理论,在生态高等教育中,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学生、对象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论,使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究意象的生成,能突破从感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限制.意象的生成,与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密切相关,是在含蓄意指层面形成的.意象的创造与被解读,与符号意指功能中"主体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诗之灵魂。自然意象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狄金森不同主题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读者可以更真切深入地理解诗人对于自然、爱情、宗教(死亡)等人生哲理的独特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9.
10.
自然意象是雪莱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雪莱诗歌中自然意象与现代科学、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审美之问的关系。雪莱在诗歌中将自然描写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努力缝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在自然意象的刻画中,他力图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表现出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在自然审美方面,雪莱推崇想象力,追求“崇高美”。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梭罗的自然观体现了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本文从主体间性视域出发,从梭罗的自然观、生活观、修养观三方面,分析探究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而探求《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郑清文的《採桃记》是由多个小故事组成的童话集。作品不仅内藏了丰富的生态知识,还融进了作者对人与自然交互主体关系的生态思考。《採桃记》运用"视角转换"的手法,让孩子透过自然生灵的视角来体认世界,通过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对话、交融互通又相互影响,使他们的心灵在自然感召与浸润下得以升华。这是一种生命本真自由之境的回归,也是一种与自然毫无隔膜的"自然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古代诗歌自然意象的内涵、作用和种类及审美意义、审美价值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中西生态诗歌意象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其翻译涉及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需要立足于当代文化和翻译理论,以文化研究为基础,重新审视唐诗特别是唐代生态诗歌的翻译与接受,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达到中国文化向异质文化融合、共生的文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曾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由此看来,“形象”也是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形式。在诗歌中,我们把这种诗歌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因此,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是一种捷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早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神会于物,情融于景。解读古典诗歌必须解读其意象。古典诗歌意象按其表达方式可分为四类:描述性景象、比喻性意象、拟人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把握意象表达方式的特点,易于把会于物的神和融于景的情发掘出来,再现古典诗歌的意、志、趣、艺。  相似文献   

18.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把文学放归大自然,借助文学呼唤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选取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论述其自然意象,通过她的自然意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一个诗人的风格得以形成,部分有赖于诗歌意象的选取经营。何逊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个性化的艺术感悟,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象特色。通过梳理何逊诗歌意象特点,可以揭示何逊在诗歌创作中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