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前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4大网球公开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所举办的3届赛事的研究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了中国网球公开赛今后发展的脉络,使之尽快成为国际网坛的一流赛事.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简称"中网")升级之后,得到网球各界的鼓励和肯定。重新提出将中网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目标,赛事组织者显示出了充足的信心,国内外剔除了之前的质疑,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从国际网球组织不断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网球运动的宗旨出发,从中网在亚洲网球运动的地位来讲,中网具备了晋升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潜质。中国的国情、举办地的城市背景、中网的赛事结构、中网的硬件条件、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情况几个方面,都是中网晋升"第五大满贯"网球赛事的可行性因素。而阻碍中网晋升"第五大满贯"赛事的因素包括中网文化底蕴不足、中网档期安排不佳、中网赛事奖金吸引力欠缺、中网营销状况不成熟、中国男子网球竞技水平落后等几大因素。其中,中网文化底蕴不足是最重要的因素。文化的形成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中网晋升"第五大满贯"赛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和经营,也许不需要"四大满贯赛事"漫长的一个世纪,但是确实需要足够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行者 《网球天地》2012,(12):66-67
继北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的网球大师赛和广州网球公开赛之后,深圳迎来了又一项世界顶级网球赛事的落户。这项赛事名为“深圳公开赛”,将于2013赛季的第一周(2012年12月29日至2013年1月5日)在深圳龙岗区体育中心神仙岭国际网球中心举行。赛事奖金达50万美元,属WTA的国际巡回赛级别,高于广州网球公开赛。冠军积分为280分,比赛形式包括预选赛单打16签、正赛单打32签及正赛双打16签。  相似文献   

4.
为了客观了解职业网球赛事体系的结构特征,并为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选赛提供决策参考,在梳理职业网球赛事体系发展进程的同时,进一步分析职业网球赛事体系的基本类型与其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职业网球赛事体系在地域结构方面,呈现欧、亚、美三足鼎立的特征;在时间结构方面,呈现"相对集中,突出核心"的特征;在级别结构方面,呈现"低级别赛事数量多、分布广,高级别赛事数量少且聚集在欧洲和北美洲"的特征。呈现这些特征主要是因为地域间的经济水平、气候条件、网球人口和网球文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四大网球公开赛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被称为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澳网是每年最早开赛的四大网球赛事。法网是集浪漫、休闲、时尚与一体的文化大餐,体验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温网是现代化的传统赛事,注重费厄泼赖精神的阐发,彰显了文明、高雅、礼仪的英伦贵族血统。美网展现了城市景观体育及城市营销,是现代商业化运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网球》2011,(10):148-148
9月10日,2011年"鄞州银行杯"国际挑战赛在宁波举行,本次比赛共有ITF(国际网球联合会)和ATP(职业网球联合会)两大赛事,均有资格赛和正选赛两个赛程,各有32名男女选手参赛。此外还有64名参加资格赛的球员,他们将通过资格赛,争夺上述两项赛事的各4个正选赛名额。"鄞州银行"杯国际网球挑战赛已经成为鄞州的一张名片,鄞州网球中心也已经成为宁波网球运动的热地。  相似文献   

7.
知了 《网球天地》2009,(9):44-45
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将在国庆60周年庆典的同时绚丽升级、闪亮登陆国家网球中心。曾经承办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的国家网球中心今年首次应用于中网商业赛事,将会以崭新的面貌亮相。  相似文献   

8.
网球是世界上商业化运作最成功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加之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中发挥出色,国内参与网球运动以及观看网球赛事的群体日渐庞大。国内职业网球赛事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若以“四大满贯”为标准,它们还存在明显的弱势和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究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运营策略,并由此总结其对国内举办网球赛事的启示。作为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世界性网球赛事,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赛事运营智慧与经验主要包括:重视赛事文化的塑造与传承“;非商业”初衷与全球化策略并行;积极拥抱新兴技术,与时俱进;发展拓展项目,丰富赛事服务内容。这些营销经验对于国内网球赛事运营具有如下启示:强化经营管理,注重人才培养;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多元赛事管理机制;着力市场开发,拓宽服务渠道;打造赛事文化,促进地方特色融合。  相似文献   

9.
吴立啸  李玫 《网球天地》2023,(12):92-100
人们把网球运动作为娱乐及交往的社会手段,不仅自身会积极参与到网球运动中,还会不断提高对网球赛事呈现的观赏要求,无论是现场观赛还是在电视机、随身终端上都能看到自己关注的比赛,因此,大型网球赛事现场的制作呈现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大型网球赛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赛事的现场制作呈现有着非凡的意义,专业的现场制作能给网球运动员带来更好的竞赛氛围,观众得到更好的观赛体验,赛事赞助商得到满意的商业回报。同时,大型网球赛事举办地的场馆硬件和现场制作呈现有着相互依存、互相成就的关系,适合场馆的制作呈现使得赛事和场馆两者相得益彰。可见,大型网球赛事现场制作呈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苏雄 《体育学刊》2012,(2):69-71
对我国近10多年兴起的业余网球赛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球赛事已从"贵族赛事"到"白领赛事"再向"平民赛事"过渡,赛事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奖金越来越高,赛事种类、组别、参与的城市都越来越多。提出要发展我国网球业余赛事必须壮大众多的网球爱好者队伍,赛事设计尽量大众化、人性化并与国际接轨,城市站点的设立要有全国性统筹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崔伟 《网球天地》2011,(5):72-73
他是中国网球资历最老的裁判之一,曾经连续9届执法全运会网球赛事,在业余网球赛事中担任裁判长上百次。他一手将儿子领上网球之路,还时刻提醒儿媳牢记为国争光……如今,从事网球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张文尧担任北京市网球协会秘书长,继续为他挚爱的事业发光发热。  相似文献   

12.
《新体育》2009,(7):1-1
安踏签约扬科维奇强势进军网球领域 在2009年第一项WTA大满贯赛事——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期间,中国领先的体育品牌安踏宣布和网球选手伊莲娜·扬科维奇(Jelena Jankovic)签约,携手开拓女子网球市场。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职业网球赛事的发展进行分析.认为整体竞技水平偏低、赛事赞助与组织规范化的欠缺、媒介传播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职业网球赛事突出的发展弊病.建议我国职业网球赛事的发展应当从制度创新、文化构建、媒介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职业网球赛事的整体环境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资料、访谈等方法对中国网球赛事历程进行梳理,并以“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历程演变为切入点,寻求网球赛事发展的优势途径,探析其增进的机理,力求为深化网球赛事圆满添加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网球公开赛在2010年迎来了全新伙伴——北京国际网球挑战赛,中网也因此华丽变身为系列赛,继续朝传统顶尖赛事的目标迈进。北京国际网球挑战赛将于7月31日-8月8日在国家网球中心举行,多名年轻国手将悉数登场。  相似文献   

16.
《新体育》2007,(5):31-31
4月2日,中国网球公开赛组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中国网球公开赛(CHINA OPEN)的女子赛事将在2009年升级成为SE WTA“皇冠”赛事,北京将永久拥有并举办此项SE WTA的“皇冠”赛事。此次升级将给中国网球运动及其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球天地》2008,(7):131-131
5月17日-6月1日,由重庆(加拿大)凯帝网球俱乐部主办、千鸿地产赞助的重庆市首届"仙山流云"网球嘉年华暨国际 NTRP 网球分级赛,在重庆奥林匹克网球中心成功举行。在本次赛事中,凯帝网球俱乐部将完整的 NTRP 标准及赛事模式带入了比赛,所有选手按照不同的网球水平参加各自组别的比赛。本次赛事一共分为3.0、3.5、4.0、4.5以  相似文献   

18.
《网球》2013,(11):71-71
十月网球很忙,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两项国际级赛事先后上演,从观众的热情就可以看出,中国网球运动发展已渐入佳境。从十年前第一届中网赛事成功举办以来,中国网球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世界顶尖高手来华参赛,涌现出一批在世界网坛大放异彩的中国球员,同时也孕育了更多热爱网球运动的忠实粉丝。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赛事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赛事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各级业余网球俱乐部纷纷举办各类赛事,如季度赛、月度赛、邀请赛等,丰富了北京市业余网球赛事体系。同时,赛事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参赛选手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弥补。对此,本文首先分析北京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赛事体系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北京市业余网球俱乐部赛事体系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各种网球赛事的广泛开展,网球运动逐渐被我国群众所熟知,很多高校还专门开设了网球课程。但是,受网球场地、专业技术等限制,网球运动的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实践表明,通过短式网球教学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如何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推动短式网球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当代高校网球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