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旭 《网球天地》2014,(11):70-77
2014年9月19日,李娜向全世界发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职业网球赛场,从此再无李娜的身影。 李娜之所以是李娜,就是因为她是李娜,就像那个在球场上无比凌厉的李娜一样,谁都不知道她引拍侧身之后,下一个球将打向球场的哪个边角。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极具标签色彩,因为只有李娜做得出这种选择,而往往这种选择会引发外界极大的关注。 这就是李娜,这是专属她的永不妥协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分手之殇     
温网结束后三天,一名比利时网球记者率先在自己的Twitter上面爆料了李娜和教练卡洛斯分手的消息,在中国的网球媒体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中国网坛标志性的当红球星,李娜的职业走向某种程度关系到许多年轻网球记者的职业走向,也关系着根基薄弱的中国职业网球发展的市场推动力。时至今日,李娜并没有在任何官方场合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只是由她的经纪团队出面轻描淡写地确认了这一消息,并且表示尊重李娜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姐李娜     
刘彤 《网球》2014,(3):38-4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李娜便习惯性的被媒体称为中国"一姐",当时这个称号更多的是突显她在中国女子网坛的地位。但是这几年,随着李娜成绩和影响力的不断攀升,"一姐"这两个字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现在的李娜不再单纯的只是中国网球的开荒者,而是渐渐成长为中国体育在世界的代言人。在澳网勇夺个人第二个大满贯冠军之后,她的成就、影响力和商业价值都达到了一个中国运动员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她也被看作是"后姚明""后刘翔"时代中国又一个享誉世界的体育巨星。  相似文献   

4.
serra 《网球》2013,(6):66-71
李娜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在4月29日出版的这期全球百大最有影响力人物的榜单中,《时代》单独挑选了李娜作为封面。对于她而言,这也许是对媒体感到最开心的一次,简直妙不可言,她声称这是一生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而以往,她对媒体是多么的挑剔,她绝对不会像大学新生那样关注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哪里,也没有兴趣多谈球场之外的东西,即使是一些肉麻的吹捧,她也一直表现淡定。  相似文献   

5.
离娜近一点     
熊凌洁 《网球》2008,(9):44-48
李娜永远是中国网球最奇异的一道风景,你可以说那是好李娜,因为她总在中国网球不精神的时候突然给大家提一口气,你可以说那是坏李娜,因为她时不时地发点小脾气,但你就此认为李娜不可捉摸,那就错了,那只是因为你离她不够近,还差那么一点点。即使是在奥运会连克扬科维奇和大威打进四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轻松活泼的李娜,她其实很会笑,特别是在远离球场的时候。都说当运动员压力大,但李娜总有自己的方式来化解,她有老公,有妈妈,有那么多喜欢她的人,还有数不清的在奥林匹克网球中心为她守候的球迷。  相似文献   

6.
行者 《网球天地》2010,(10):106-106
有人说她像周笔畅,她却说,自己不喜欢这个比对,“不是谁戴着黑框眼镜都像周笔畅。”也有人说她像李娜,她却说,李娜是速度爆发力型,自己的风格更偏向于技术平衡型。  相似文献   

7.
Rebo 《网球》2007,(3)
对于她认为“不怀好意”的提问,李娜还是会抛出一个软钉子,但无论你怎么看,今天的李娜都是如此温柔。出席“新兴中国力量”TCL赞助中国女网发布会上的李娜,妆化得很仔细,很美,她微笑着回答每一个问题,放松又自然。你也许会在心里暗暗纳闷:这是那个李娜吗?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无论是  相似文献   

8.
李娜立场     
本刊编辑部 《网球》2012,(11):34-37
又被李娜呛着了?到底是被她呛着了还是被我们自己呛着了?到底是被我们的期待呛着了还是被李娜的回应呛着了?哎,她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事情啊,也许那些事情根本就不存在,是我们把放大镜的倍数调得过高,如今,我们关于李娜的讨论变得越来越琐碎,立场也变得越来越细微。李娜有选择回应与否的权力,有选择回应方式的权力,我们也有选择立场的权力,选择质问她的  相似文献   

9.
擂台     
《网球》2012,(10):18-18
?换了新教练罗德里格斯的李娜,能否维持不错的状态,连续第二年闯进年终总决赛呢? 美网后,虽然李娜的积分保持在第八,但和紧跟的斯托瑟、巴托丽、沃兹尼亚奇的差距都不大。李娜一向在年末成绩都不理想,而东京和中网都是高手云集。特别是中网,她在备战之余,怕还需将部分的精力放在赞助商的活动,另外本土球迷巨大的关注也会给李娜产生不小压力。体能、年龄、技术对于李娜而言都不是关键,她最大的敌人一直都是她自己。若是想要保住第八的位置,李娜先要甩掉心理包袱,但这一切并不容易。在美网之后,以及日本公开赛和中网之间,李娜一直都在罗德里格斯八股的网球学校里训练。李娜的正手本就是她赖以成名的武器,虽然这一技术已基本定型,但在阿根廷人看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技术训练中,罗德里格斯着重改变李娜引拍时间长的打法,让她尽量在上升落点上展开攻击。这种打法相对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比赛时间,为老将节省体能。相信如果李娜能够吃透这一招,她会变得更有攻击性,想保住年终总决赛的席位,并不是一件难事。  相似文献   

10.
陈妍 《网球天地》2010,(8):76-79
按照前一天专访的约定,(本刊)在李娜输给小威的那天下午找到了她。稍稍有些担心,因为之前的新闻发布会李娜的心情有点差.看起来也不太愿意多谈。不过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在和我们开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小玩笑之后。李娜在电视采访天台的草地上和我席地而坐,随性地聊起了她的网球人生。  相似文献   

11.
李娜style     
熊凌洁 《网球》2013,(3):70-71
"祝贺你又找回自己!"李娜晋级澳网四强之后,记者给她发了条短信,几分钟后,她回复记者一个"笑脸",那些经常被李娜呛得哑口无言的中国记者,也感受到了她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但还是有人碰了钉子,比如有个记者问她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她就不高兴了。其实,这是一个连亲人都不敢轻易问的问题,冒失的记者闯入了"禁地"。对于这个问题,李娜的母亲李艳萍有点遗憾,眼看女儿结婚已经7年多了,一是小两口一直都  相似文献   

12.
《网球天地》2012,(4):8-8
李娜终于赢了郑洁——终于赢了一次,职业生涯第一次。不容易啊。但我更关心的是,在李娜还没有老到打不动球的时候,哪个中国年轻小将可以赢了她?  相似文献   

13.
庆知 《网球天地》2012,(10):22-27
伦敦奥运会开幕前。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了5集纪录片《体育的力量》,其中一集是《职业之路》,讲述李娜、刘翔、姚明的故事。庆知是这一集的导演,也正因此,她与李娜从相识到相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透过她的观察,我们能读出一个更加真实的李娜。  相似文献   

14.
7月11日中午,刚刚参加完联合会杯通气会的李娜被记者逮到机会,进行了短暂的交谈。就在联合会杯中国队迎战德国队的主赛场国际网球中心2楼的休息区内,李娜接受了温网回国后首次采访。与每次静坐下来接受采访一样,李娜又一次强调说不喜欢被媒体定义为什么"性格球员",这个双鱼座的湖北女孩只希望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生活。别的,无所谓。  相似文献   

15.
爱心的天路     
谢明 《网球》2011,(7):134-137
阿伊巴尔问我:“李娜是中国第四吧?”旁边的小孩子马上说:“阿伊巴尔,你偷懒啊,昨天没有看李娜的决赛。”阿伊巴尔马上有点抬不起头来,他是没有看比赛。他马上换了一个问题问我:“叔叔,等李娜老了,我可以打得过她吗……”  相似文献   

16.
她4岁入选省技巧队。当她看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电视转播后,便萌生了当世界冠军的念头。 李娜出生在一个体育之家。父亲李华荣当年是安徽省马拉松运动员,母亲殷美琴是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李娜出生时,她的母亲在部队工作。在李娜8个月大时,殷美琴将她寄养在外祖母家里。由于自小不在  相似文献   

17.
朱茜 《网球》2011,(7):36-38
李娜似乎非常了解世界对她线路的兴趣,她并不介意展示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小细节,也很愿意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或是开开玩笑。她似乎天生就懂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并不一定要由庞大的商业机器挤出固定模式,也未必要受到管理机构的压制才能达成。面对媒体,她越来越自如。在过去两年里,她大大提升了她的英语沟通水平,国际媒体也越来越爱上她了。另外,她常常面带微笑,还会用丈夫打鼾这样的话题来开玩笑,这些都是记者们喜爱的有趣话题。  相似文献   

18.
提起李娜,眼前似乎就出现了一张灿烂的笑脸。很舒服,很耐看。 几年前,我曾经采访过李娜,那时她在中国青少年选手中已显露头角,被行家十分看好。和那时相比,现在的李娜在体形上变化不太大,只是更显精干和结实些。变化大一点的是在言行举止上,面对记者和人群,她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成熟和老练,只有在笑时,笑意里透出的纯真才会让人意识到她今年不过19岁。 当然,这几年里,我想她变化最大的应该是  相似文献   

19.
吕敏 《网球》2012,(10):126-127
改写前两年美网首轮出局尴尬纪录,加上美网热身赛一冠一亚成绩,李娜在新教 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指导下,正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旅程。这次来到美网,李娜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新教练。前世界排名第一海宁的教练、阿根廷人罗德里格斯是李娜在今年奥运会后敲定的新帅,两人在辛辛那提会合,李娜在决赛中逆转夺冠,两人合作的首个赛事就碰出火花并取得成功。美网赛前的热身训练中,罗德里格斯、姜山和体能教练阿历克斯3人齐齐出现在李娜的训练场上,姜山的任务主要是陪打,罗德里格斯则站在李娜一侧,关注着中国一姐的技术动作和状态。罗德里格斯的话不多,但时不时会走到李娜身边跟她指点一番,李娜仔细聆听,交流两句后不时点点头。前后移动回球练习中,罗德里格斯亲自上阵,隔网给李娜喂球。李娜正拍、反拍的回球都精准到位,新帅也不时挑起大拇指对李娜表示称赞。在与球员沟通上,罗德里格斯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总是安静地站在场边,通过观察来了解李娜,先与姜山沟通后。再与李娜当面交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德里格斯直言李娜是个暴脾气,需要学会在场上去控制,要用头脑去驾驭内心。他说,李娜非常聪明,场上的移动很好但却不是非常有效,不能100%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十几天的合作让李娜感觉不错,她表示:“他总是很积极,用积极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意图。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我都能感觉到来自团队的支持。”李娜说,和罗德里格斯初次见面的时候,后者说的一番话让自己感触颇深,“他当时跟我说,网球不是你打得好就能赢的运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手是什么情况,所以无论你领先还是落后,你必须一直努力,一直战斗。现在我正在像他说的那样去做,努力在场上保持冷静。”罗德里格斯带来的变化究竟是什么?不知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还是合作时间太短,李娜说:“可能有一些变化,也可能没有变化!”美网赛场上,李娜明显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无论比分是领先还是落后,李娜始终在网球场上奔跑反击。  相似文献   

20.
李娜,在职业道路上辉煌过、挣扎过。虽然同是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可她总是感觉像“有人把她喂养长大,却无法得到想要的自由”。实际上,她自己得到过自由,但她最终还是回来了。其实,李娜的天赋险些献给羽毛球。由于父亲曾是一名羽球球员,5岁时,李娜被送去学打羽毛球。但一年之后,她被武汉市业余体校的网球教练夏溪瑶教练看中,才踏上了自己的网球之路。 1994年她参加了湖北网球队集训,两年后,李娜正式入选湖北省网球队,那年她刚满14岁。李娜曾说,从6岁开始打网球起“悲伤比快乐多,都是在为别人打球”。14岁之前,她为父亲的“全国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